譯文
西亭高高超出飛鳥以外,登上西亭便與浮云相齊。
樹影點點千家顯得渺小,青天四圍萬嶺頓覺更低。
殘虹掛在陜州北面天空,秋雨陣陣隨風飄過關西。
美酒幾壺靠在青崖旁邊,瓜田一片傍著綠色小溪。
身居微官本覺不足稱道,欣逢好友攜手同在一起。
只有遠望遙遙長安故園,心中戀戀望去更覺清晰!
注釋
諸子:指詩人的各位友人。虢(guó)州:唐州名,在今河南省靈寶市南。西亭:虢州城西山上的亭子。觀眺(tiào):觀賞,眺望。
出鳥外:高出飛鳥之外。
天圍:蒼天籠罩。
殘虹:將要消失的彩虹。
詩的一開頭點出登亭。第一句寫自下而上望去,西亭高出鳥外,從登前寫亭高。第二句寫登臨后向四周望,身與浮云相齊,從登后寫字高。三、四兩句開始寫登亭后的“觀眺”。用山下的點點樹影,千村萬落和眼前的蒼天,腳下的群山烘托“亭高”,并構織出遼遠的畫面。五、六兩句以西亭所見景物。點出登臨時的天氣。“殘虹”、“急雨”,都符合夏末秋初天氣特征,從而暗示“早秋”。一“掛”一“過”,一靜一動,景象十分生動;而從“陜北”、“關西”兩個大的方位來寫,尤其符合登高的特點,場面遼遠而開闊。七、八兩句由遠眺寫到近觀,均從顏色著筆來寫,陡峭“青壁”,彎彎“綠溪”,加上“灑榼”、“瓜田”,把山上山下風光寫得別有風致。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詩的一開頭點出登亭。第一句寫自下而上望去,西亭高出鳥外,從登前寫亭高。第二句寫登臨后向四周望,身與浮云相齊,從登后寫字高。三、四兩句開始寫登亭后的“觀眺”。用山下的點點樹影,千村萬落和眼前的蒼天,腳下的群山烘托“亭高”,并構織出遼遠的畫面。五、六兩句以西亭所見景物。點出登臨時的天氣?!皻埡纭?、“急雨”,都符合夏末秋初天氣特征,從而暗示“早秋”。一“掛”一“過”,一靜一動,景象十分生動;而從“陜北”、“關西”兩個大的方位來寫,尤其符合登高的特點,場面遼遠而開闊。七、八兩句由遠眺寫到近觀,均從顏色著筆來寫,陡峭“青壁”,彎彎“綠溪”,加上“灑榼”、“瓜田”,把山上山下風光寫得別有風致。
以上由登亭寫到觀眺,以下寫登亭觀跳所感。“微官”兩句反映著詩人的不得意,但卻出之以放達之語;而詩的最后兩句“唯有鄉園處,依依望不迷”,才寫出真心思:對長安的留戀,其中包含政治上的希望,如“明主雖然棄,丹心亦未休”(《題虢州西樓》),所反映的顯然不單是鄉土之情?!巴弊忠簿妥匀徽諔祟}目“觀眺”二字。
這篇作品以“高亭”為觀察點,以“觀眺”為線索,開頭寫登亭,接著六句寫登亭“觀眺”所見,結尾四句寫登亭“觀眺”所感,層次井然有序。此詩雖為五古,中間寫“觀眺”六句卻兩兩對偶,上下兩句分別從不同角度構成生動畫面。最后兩句在上文登高遠眺基礎上,仍扣應“觀眺”二字來寫所感,線索清楚,結構完整?!?/p>,
參考資料:完善
1、 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80-282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