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

王維〔唐代〕〔〕

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
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
秋天萬里凈,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
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
頑疏暗人事,僻陋遠天聰。
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
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不受朝廷重視很長時間了,我被棄置的情形與你相同。
天命如此因而從不埋怨,人生于世上應該有清高的風尚。
想到你辭官拂衣而去后,必定是四海為家,安于貧窮。
秋日的天空萬里澄凈,日暮時分的江水開闊空明。
清朗的夜晚悠然自在,明月當空,扣舷而歌。
在魚鳥蘆葦之間隱于塵世,恬靜安然。
不必在這俗世中奔走了,我已雙鬢斑白,如同隨風飄逝的飛蓬。
我愚鈍而懶散,不懂官場中的種種手段,居住在偏遠之地,也無法上達天聽。
微細如我縱使可以取之優長,誰又做得到絕對公正呢。
我還是從此歸隱,做一個安分躬耕的老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本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綦毋潛棄官歸隱做法的肯定,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仕途上的不得意之情。全詩以“凈、澄、清、明、淡”等語言上的冷色調合成了一種“單純的靜穆”,突出了自然界的清幽、靜謐,詩中的景物呈現出一種和光一片、渾融無跡的特點,猶如一幅絕妙的水墨畫,體現出“詩中有畫”的特點。

  開篇四句從感慨時遇寫起,自己與友人一樣都不被朝廷重用,瞬間就縮短了兩人之間的距離,產生共鳴。但是詩人并未因懷才不遇而抱怨,而是樂天知命,“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兩句實屬巧妙,足見詩人開闊的胸襟。詩人雖然勸慰友人,自言要有坦蕩的胸懷,但終不免流露不受重用之下的無奈之情,因此這幾句的感情很復雜。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本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綦毋潛棄官歸隱做法的肯定,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仕途上的不得意之情。全詩以“凈、澄、清、明、淡”等語言上的冷色調合成了一種“單純的靜穆”,突出了自然界的清幽、靜謐,詩中的景物呈現出一種和光一片、渾融無跡的特點,猶如一幅絕妙的水墨畫,體現出“詩中有畫”的特點。

  開篇四句從感慨時遇寫起,自己與友人一樣都不被朝廷重用,瞬間就縮短了兩人之間的距離,產生共鳴。但是詩人并未因懷才不遇而抱怨,而是樂天知命,“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兩句實屬巧妙,足見詩人開闊的胸襟。詩人雖然勸慰友人,自言要有坦蕩的胸懷,但終不免流露不受重用之下的無奈之情,因此這幾句的感情很復雜。

  “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描繪了作者想象中的友人隱居之樂:秋色如水,天空明凈,落日熔金,澄江開闊,在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緒也隨之飄到了天之涯、江之頭了;而到悠悠清夜明月當空之時,乘坐一葉扁舟,扣舷而歌,蕩漾在如煙似霧的蘆葦叢中,一切都是那么靜謐,又閑適。這幾句詩富于清淡之味,雋永之趣如花落香浮,月印水底,清空閑遠,神韻超然,一切都已溶入那與大自然的如夢境般的晤談之中了。

  “無庸客昭世”至結尾八句,寫出了作者所感所愿:雙鬢已經斑白,心靈也很疲倦,帝王遙不可及,沒有人愿意舉薦我。不愿意在這種“昭世”中奔走了,不如與友人一同歸隱田間,安心做一個耕種的老農。結尾既抒發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又表現了對于友人歸隱生涯的贊同與欣賞。看起來詩人似乎是扯遠了,其實言遠意近,還是圍繞送別這一中心的。▲

,

參考資料:完善

1、 王維.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中華活頁文選(高二、高三年級),2014(05):69-71
創作背景
本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綦毋潛棄官歸隱做法的肯定,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仕途上的不得意之情。全詩以“凈、澄、清、明、淡”等語言上的冷色調合成了一種“單純的靜穆”,突出了自然界的清幽、靜謐,詩中的景物呈現出一種和光一片、渾融無跡的特點,猶如一幅絕妙的水墨畫,體現出“詩中有畫”的特點。
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九歲知屬辭,十九歲應京兆府試點了頭名,二十一歲(開元九年)中進士。任大樂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規表演黃獅子舞被貶為濟州(在今山東境內)司功參軍。宰相張九齡執政時,王維被提拔為右拾遺,轉監察御史。李林甫上臺后,王維曾一度出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陽去主持考試工作。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和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