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別王長史

王勃〔唐代〕〔〕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此地一別,你我相隔千余里。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終身難忘。
本來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別。
田野的景色籠罩著一層寒霧,山上的光線逐漸黯淡,暮煙升起。
終歸知道難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還是忍不住落下了淚水。

注釋
百年:一輩子。
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稱秋日為西候。
北梁,北邊的橋,代指送別之地。
奉:侍奉,照顧。
潸(shān)然,流淚的樣子。

賞析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以寒霧、暮煙襯托離別愁緒,情感低回而沉穩(wěn),著重表達作者對王長史的感激之情與惜別之意。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分別之后,詩人前方的路途千里迢迢,對王長史恩情百年難忘。用“千里”、“百年”強調(diào)路途之遠和時間之長,表明詩人對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首聯(lián)寫出開闊浩渺的時空,縈繞在詩人心頭的離情別緒就像千里之路、百年之時一樣綿延不斷、浩渺悠長,點題明旨,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蘊含其中。起筆起得開門見山,直抒胸臆。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在西候之日詩人悲傷不已,因為與王長史分別,心中的悲傷讓詩人想起《楚辭》中那令人神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以寒霧、暮煙襯托離別愁緒,情感低回而沉穩(wěn),著重表達作者對王長史的感激之情與惜別之意。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分別之后,詩人前方的路途千里迢迢,對王長史恩情百年難忘。用“千里”、“百年”強調(diào)路途之遠和時間之長,表明詩人對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首聯(lián)寫出開闊浩渺的時空,縈繞在詩人心頭的離情別緒就像千里之路、百年之時一樣綿延不斷、浩渺悠長,點題明旨,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蘊含其中。起筆起得開門見山,直抒胸臆。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在西候之日詩人悲傷不已,因為與王長史分別,心中的悲傷讓詩人想起《楚辭》中那令人神傷的文辭。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稱秋日為西候。北梁,北邊的橋。《楚辭·九懷》:“絕北梁兮永辭。”后用以指送別的地方。用“西候”、“北梁”兩個典故點出分別的時間和地點,含蓄而新穎。頷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而寫,省略具體的分別場面和情節(jié)描寫,而是用典故點出時間和地點,時間是蕭索凄涼的秋天,地點是北橋邊,恰當(dāng)含蓄地烘托出分別時凄切的氛圍。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凄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濃厚的秋霧暮靄就像詩人心頭濃濃的分別之情,拂之不去,彌漫不散。宋代歐陽修曾指出:“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筆說·峽州詩說》)詩人宕開一筆,頸聯(lián)轉(zhuǎn)而寫景,前一句是近景描寫,后一句是遠景描寫,但不論是近景還是遠景,都籠罩著秋煙寒霧。詩人悲傷而凄涼的心情全都蘊含于這凝重而凄寒的景物之中,借景抒情,情隨景生,含蓄蘊藉,深藏不露。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詩人始終知道他與王長史今后很難在一起,心中感念 長史對自己的恩德,不禁淚流滿面。想到相見渺茫,詩人心中的悲傷又加重了許多。▲

,

參考資料:完善

1、 馬慶洲,李飛躍,郭金雪編著.初唐四杰:中華書局,2010.03:第40頁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以寒霧、暮煙襯托離別愁緒,情感低回而沉穩(wěn),著重表達作者對王長史的感激之情與惜別之意。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分別之后,詩人前方的路途千里迢迢,對王長史恩情百年難忘。用“千里”、“百年”強調(diào)路途之遠和時間之長,表明詩人對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首聯(lián)寫出開闊浩渺的時空,縈繞在詩人心頭的離情別緒就像千里之路、百年之時一樣綿延不斷、浩渺悠長,點題明旨,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蘊含其中。起筆起得開門見山,直抒胸臆。
王勃

王勃(650─676),初唐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帶)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學(xué)者。王勃少時即聰慧過人,據(jù)傳六歲就會作文章,有「神童」之譽;十四歲時應(yīng)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當(dāng)時諸王中斗雞之風(fēng)盛行,王勃戲作《檄周王雞》一文加以嘲諷。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兒子、后來的中宗李顯。唐高宗李治惱恨王勃「大不敬」,就將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參軍;后來又因為受牽連犯了......[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fēng)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quán)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fēng)。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