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滿頭的秀發如今亂如飛蓬,買不起首飾,只好自己用荊條折成了發釵別在頭上,像這樣的貧窮人家,世上真是少有的啊。連一件像樣的衣裙都沒有,還穿著出嫁時娘家陪送的布裙,而今那樣的衣裝已經沒有人再穿了。已經到了春耕的時候,該播種芝麻了,然而丈夫在外,誰來和我一起播種呢?按說現在已到了丈夫回家的時候了,為什么還不見回來呢?
注釋
良人:古代婦女對自己丈夫的稱呼?!度圃姟反嗽婎}下注:“一云朱滔時河北士人作。”
蓬鬢:如蓬草一樣散亂的頭發,形容相思之苦。語出《詩經·衛風·伯兮》。荊釵:用荊條做的飾品。世所?。贺毢募揖呈郎仙儆小?br>胡麻:芝
此詩前兩句首先描繪出一位貧婦的畫像:她鬢云散亂,頭上別著自制的荊條發釵,身上穿著當年出嫁時所穿的布裙,足見其貧困寒儉之甚(“世所稀”)。這兒不僅是人物外貌的勾勒,字里行間還可看出一部夫婦離散的辛酸史。《列女傳》載“梁鴻、孟光常荊釵布裙”。這里用“荊釵”、“布裙”及“嫁時衣”等字面,似暗示這一對貧賤夫婦一度是何等恩愛,然而社會的動亂把他們無情拆散了?!安既躬q是嫁時衣”,既進一步見女子之貧,又表現出她對丈夫的思念。古代征戍服役有所謂“及瓜而代”,即有服役期限,到了期限就要輪番回家。從“正是歸時”四字透露,其丈夫大概是“吞聲行負戈”的征人吧,這女子是否也曾有過“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杜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此詩前兩句首先描繪出一位貧婦的畫像:她鬢云散亂,頭上別著自制的荊條發釵,身上穿著當年出嫁時所穿的布裙,足見其貧困寒儉之甚(“世所稀”)。這兒不僅是人物外貌的勾勒,字里行間還可看出一部夫婦離散的辛酸史?!读信畟鳌份d“梁鴻、孟光常荊釵布裙”。這里用“荊釵”、“布裙”及“嫁時衣”等字面,似暗示這一對貧賤夫婦一度是何等恩愛,然而社會的動亂把他們無情拆散了。“布裙猶是嫁時衣”,既進一步見女子之貧,又表現出她對丈夫的思念。古代征戍服役有所謂“及瓜而代”,即有服役期限,到了期限就要輪番回家。從“正是歸時”四字透露,其丈夫大概是“吞聲行負戈”的征人吧,這女子是否也曾有過“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杜甫《新婚別》)的誓言,那是要讀者自去玩味的。
于是,三句緊承前二句來?!昂楹梅N無人種”,可以理解為賦(直賦其事):動亂對農業造成破壞,男勞動力被迫離開土地,“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田園荒蕪。如聯系末句,此句也可理解為興:蓋農時最不可誤,錯過則追悔無及;青春時光亦如之,一旦老大,即使征人生還也會“縱使相逢應不識”呢。以“胡麻好種無人種”興起“正是歸時底不歸?”實暗含“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意,與題面“懷良人”正合。
這還不能盡此句之妙,若按明人顧元慶的會心,則此句意味更深長。他說:“南方諺語有‘長老(即僧侶)種芝麻,未見得?!嗖唤馄湟?,偶閱唐詩,始悟斯言,其來遠矣。胡麻即今芝麻也,種時必夫婦兩手同種,其麻倍收。長老,言僧也,必無可得之理。故云?!保ā兑陌S詩話》)原來芝麻結籽的多少,與種時是否夫婦合作大有關系。詩人運用流行的民間傳說來寫“懷良人”之情,十分切貼而巧妙。“懷良人”理由正多,只托為芝麻不好種,便收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所以,此詩末二句兼有賦興和傳說的運用,含義豐富,詩味咀之愈出,很好表達了女子“懷良人”的真純情意。用“胡麻”入詩,這來自勞動生活的新鮮活跳的形象和語言,也使全詩生色,顯得別致。
絕句“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楊載《詩法家數》)。此詩末句由三句引出,正是水到渠成。“正是歸時底不歸?”語含怨望,然而良人之不歸乃出于被迫,可怨天而不可尤人。以“懷”為主,也是此詩與許多怨婦詩所不同的地方?!?/p>,
參考資料:完善
1、 周嘯天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342-1343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