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嘆
蘇軾〔宋代〕〔〕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diào)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相寵加 一作: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五里路、十里路設一驛站,運送荔枝的馬匹,揚起滿天灰塵,急如星火;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雜重疊,百姓都知道,這是荔枝龍眼經(jīng)過。飛快的車兒越過了重重高山,似隼鳥疾飛過海;到長安時,青枝綠葉,仿佛剛從樹上摘采。宮中美人高興地咧嘴一笑,那揚起的塵土,那飛濺的鮮血,千載后仍令人難以忘懷。永元年的荔枝來自交州,天寶年的荔枝來自涪州,人們到今天還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誰把酒去祭奠唐伯游?我只希望天公可憐可憐小百姓,不要生這樣的尤物,成為人民的禍害。只愿風調(diào)雨順百谷豐收,人民免受饑寒就是最好的祥瑞。你沒見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古時進貢荔枝事。歷史上把荔枝作為貢品,最著名的是漢和帝永元年間及唐玄宗天寶年間。“十里”四句,寫漢和帝時,朝廷令交州進獻荔枝,在短途內(nèi)置驛站以便飛快地運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計其數(shù)。“飛車”四句,寫唐玄宗時令四川進獻荔枝,派飛騎送來,到長安時,還是新鮮得如剛采下來一樣,朝廷為了博楊貴妃開口一笑,不顧為此而死去多少人。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特點,在運輸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為飽口福而草菅人命。這一點,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作了描寫,蘇詩中“知是荔支龍眼來”、“宮中美人一破顏”句就是從杜
展開閱讀全文 ∨,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古時進貢荔枝事。歷史上把荔枝作為貢品,最著名的是漢和帝永元年間及唐玄宗天寶年間。“十里”四句,寫漢和帝時,朝廷令交州進獻荔枝,在短途內(nèi)置驛站以便飛快地運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計其數(shù)。“飛車”四句,寫唐玄宗時令四川進獻荔枝,派飛騎送來,到長安時,還是新鮮得如剛采下來一樣,朝廷為了博楊貴妃開口一笑,不顧為此而死去多少人。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特點,在運輸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為飽口福而草菅人命。這一點,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作了描寫,蘇詩中“知是荔支龍眼來”、“宮中美人一破顏”句就是從杜牧詩中化出。但杜牧詩精警,蘇詩用賦體,坐實了說,博大雄深,二者各有不同。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轉入議論感慨。詩人以無比憤慨的心情,批判統(tǒng)治者的荒淫無恥,誅伐李林甫之類,媚上取寵,百姓恨之入骨,愿生吃其肉;感嘆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樣敢于直諫的名臣。于是,他想到,寧愿上天不要生出這類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負擔,只要風調(diào)雨順,人們能吃飽穿暖就行了。這段布局很巧,“永元”句總結第一段前四句漢貢荔枝事,“天寶”句總結后四句唐貢荔枝事,“至今”句就唐事發(fā)議論,“無人”句就漢事發(fā)議論,互為交叉,錯合參差,然后用“我愿”四句作總束,承前啟后。
“君不見”起八句是第三段,寫近時事。由古時的奸臣,詩人想到了近時的奸臣;由古時戕害百姓的荔枝,詩人想到了近時戕害百姓的各種貢品。詩便進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嘆,舉現(xiàn)實來證明,先說了武夷茶,又說了洛陽牡丹花。這段對統(tǒng)治者的鞭撻與第一、二段意旨相同,但由于說的是眼前事,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詩指責奸臣而不指責皇帝,是詩家為尊者諱的傳統(tǒng)。就像杜甫《北征》“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寫安史之亂而為玄宗開釋;李白《巴陵送賈舍人》“圣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寫才士被貶,反說皇帝大度。蘇軾在這里用的也是這種“春秋筆法”,很顯然,他不僅反對佞臣媚上,對皇帝接受佞臣的進貢,開上行下效之風,使百姓蒙受苦難,他也是十分不滿的。這一段,如奇軍突起,忽然完全撇開詩所吟詠的荔枝,雜取眼前事,隨手揮灑,開拓廣泛,且寫得波折分明,令人應接不暇。而詩人胸中郁勃之氣,一瀉而出,出沒開闔,極似杜詩。
全詩有敘有議,不為題囿,帶有詩史的性質(zhì),因此清方東樹等的贊譽。▲,參考資料:完善
1、
繆鉞等 .宋詩鑒賞辭典 .上海 :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 第458-458頁 .
2、
趙山林,潘裕民 .桃李春風一杯酒——宋詩經(jīng)典解讀 :中西書局 ,2009-10-1 :第101-103頁 .
創(chuàng)作背景
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古時進貢荔枝事。歷史上把荔枝作為貢品,最著名的是漢和帝永元年間及唐玄宗天寶年間。“十里”四句,寫漢和帝時,朝廷令交州進獻荔枝,在短途內(nèi)置驛站以便飛快地運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計其數(shù)。“飛車”四句,寫唐玄宗時令四川進獻荔枝,派飛騎送來,到長安時,還是新鮮得如剛采下來一樣,朝廷為了博楊貴妃開口一笑,不顧為此而死去多少人。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特點,在運輸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為飽口福而草菅人命。這一點,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作了描寫,蘇詩中“知是荔支龍眼來”、“宮中美人一破顏”句就是從杜
蘇軾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yǎng)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祐六年(1061)經(jīng)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shù)谷......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