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元九侍御贈璧竹鞭長句

劉禹錫〔唐代〕〔〕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贈比雙金。初開郢客緘封后,想見巴山冰雪深。多節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心。何時策馬同歸去,關樹扶疏敲鐙吟。
譯文及注釋
譯文綠如碧玉的孤竹生在深林,用它制的壁州鞭名貴萬分;賢德之人將竹鞭贈送給我,這份厚禮勝過了萬兩黃金。我一打開郢客的緘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凍巴山雪深深。鞭上節,節節懷著端直性,遍體露青猶有歲寒后凋心。我們何時才能策馬同歸去,在扶疏的關樹下敲鐙高吟? 注釋酬:酬唱,以詩詞相互贈答唱和。元九:即詩人元稹(779~831),字微之,行九,是作者好友。侍卿:即監察御史,是主管監察的官員,職位不高,權限較廣。元稹曾任過此職。長句:指七言詩。壁竹: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縣)所產之竹。碧玉孤根:均指竹。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這首詩的開頭,名為詠鞭,實則詠人。壁州竹鞭雖然名貴,但贈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話,恐怕詩人是不會估之以雙金之價的。劉禹錫對元稹不畏權閹的精神是欣賞的、佩服的。他贈給元稹文石枕,稱贊元稹“文章似錦氣如虹”,就是把元稹譽為“文石”,贊揚了他的這種精神。在這首詩中,詩人直接譽元稹為“美人”,其贊揚之情是凝之筆端,躍然紙上的。這兩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贊譽對方的俗套來寫的。但詩人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無比名貴,暗示贈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   接著,目睹竹鞭而展開聯想,寫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這絕不是單純地為寫 展開閱讀全文 ∨,這首詩的開頭,名為詠鞭,實則詠人。壁州竹鞭雖然名貴,但贈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話,恐怕詩人是不會估之以雙金之價的。劉禹錫對元稹不畏權閹的精神是欣賞的、佩服的。他贈給元稹文石枕,稱贊元稹“文章似錦氣如虹”,就是把元稹譽為“文石”,贊揚了他的這種精神。在這首詩中,詩人直接譽元稹為“美人”,其贊揚之情是凝之筆端,躍然紙上的。這兩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贊譽對方的俗套來寫的。但詩人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無比名貴,暗示贈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   接著,目睹竹鞭而展開聯想,寫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這絕不是單純地為寫竹而寫竹,而是以竹喻人。這幅“翠竹傲寒圖”恰是元稹傲對閹豎,寧折不彎的形象寫照。翠竹不懼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權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寶貴的。詩人對壁州鞭渾身是節,遍體露青贊不絕口,稱贊它節節都標志著正直不阿的品格,處處都顯示了歲寒不凋的意志。詩人巧妙地運用“竹節”之“節”與“節操”之“節”同字同聲,把鞭與人自然和諧地聯系在一起,進一步贊揚了元稹的貞操亮節和不畏強暴的品格。   末尾“何時策馬同歸去,關樹扶疏敲鐙吟”,是針對元稹詩中所說“張騫卻上知何日,隨會歸朝在此年”而寫的。劉禹錫對元稹“歸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懷疑,提出了“何時策馬同歸去”的疑問。詩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歸去,望著扶疏的關樹,輕敲金鐙,朗吟新什。這表達了他們希望結束貶謫生活的共同心愿。這兩句談論的是何時歸去的問題,和詠鞭沒有什么聯系。可是詩人由“歸去”這個動作派生出“策馬”、“敲鐙”兩個動作,并把這些動作寫進詩句之中,就使這兩句和全詩詠鞭的內容緊密結合,渾然而為一體了。   這首詩通過詠寫竹鞭,稱譽對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節操。作者巧妙地把詠鞭、寫人、喻己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渾然而為一體。全詩感情真摯深沉,啟、承、轉、合的脈絡清晰。▲,參考資料:完善 1、 高志忠.劉禹錫詩詞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16-19 2、 陸堅.中國詠物詩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93-194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開頭,名為詠鞭,實則詠人。壁州竹鞭雖然名貴,但贈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話,恐怕詩人是不會估之以雙金之價的。劉禹錫對元稹不畏權閹的精神是欣賞的、佩服的。他贈給元稹文石枕,稱贊元稹“文章似錦氣如虹”,就是把元稹譽為“文石”,贊揚了他的這種精神。在這首詩中,詩人直接譽元稹為“美人”,其贊揚之情是凝之筆端,躍然紙上的。這兩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贊譽對方的俗套來寫的。但詩人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無比名貴,暗示贈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預那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他的詩精煉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備至, 譽為「詩豪」。他在遠謫湖南、四川時,接觸到少數民族的生活,并受到當地民歌的一些影響,創作出......[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