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鶴仙·賦梅

辛棄疾〔宋代〕〔〕

雁霜寒透幕。正護月云輕,嫩冰猶薄。溪奩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艷妝難學。玉肌瘦弱。更重重、龍綃襯著。倚東風,一笑嫣然,轉盼萬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園林,水邊樓閣。瑤池舊約。鱗鴻更仗誰托。粉蝶兒只解,尋桃覓柳,開遍南枝未覺。但傷心,冷落黃昏,數聲畫角。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濃霜浸透了窗間的帷幕。現在正是云輕月冷,層冰未消的時候。梅花臨水照鏡。有人想涂抹胭脂,卻學不成半點富艷妖媚之態。在朦朧的月色籠罩下,寒梅依然是玉潔清瘦的本色。想象春風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寂寞。故鄉在哪里?雪后的園林,水邊的樓閣。雖然有瑤池以前的約定,但托誰捎去書信?粉蝶只懂得親近桃柳,梅花開滿了南枝卻沒有發現。只留下梅花在黃昏中,獨自冷落傷感。

注釋
雁霜:冬末春初月夜景象,言征雁黃昏穿云破霧而行。韓偓《半醉》詩:“云護雁霜籠淡月,雨連鶯曉落殘梅。雁霜:濃霜,嚴霜,雁,候鳥。春天北翔,秋季南飛,萬里長行,所以又稱為征雁。霜寒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鑒賞

  有人認為該詞作于1194年(紹熙五年),全詞從梅花未開寫到將落,使用了烘托手法,總體層次分明。

  “霜寒透幕”借用了晚唐詩人韓偓“云護雁霜籠澹月,雨連鶯曉落殘梅”之意----北雁帶來的霜氣來,即使裝有重重簾幕,也抵不住寒威的侵襲,何況兀立在荒山窮谷中的梅樹,從而傳達出凍梅所處的環境。

  接著寫“梅方含蕊”時的氣候,霜寒來襲,還沒到堅冰難忍的時期,天上的白云似乎對冷冷清清的明月,具有同情心而予以遮護,教她保持純潔的心靈,前途是大有可為的。“溪奩照梳掠”轉進一層:不妨趁著這霜氣還不十分嚴重,對著鏡面般的清泉從容梳掠,作好“一笑嫣然”的準備。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

  有人認為該詞作于1194年(紹熙五年),全詞從梅花未開寫到將落,使用了烘托手法,總體層次分明。

  “霜寒透幕”借用了晚唐詩人韓偓“云護雁霜籠澹月,雨連鶯曉落殘梅”之意----北雁帶來的霜氣來,即使裝有重重簾幕,也抵不住寒威的侵襲,何況兀立在荒山窮谷中的梅樹,從而傳達出凍梅所處的環境。

  接著寫“梅方含蕊”時的氣候,霜寒來襲,還沒到堅冰難忍的時期,天上的白云似乎對冷冷清清的明月,具有同情心而予以遮護,教她保持純潔的心靈,前途是大有可為的。“溪奩照梳掠”轉進一層:不妨趁著這霜氣還不十分嚴重,對著鏡面般的清泉從容梳掠,作好“一笑嫣然”的準備。

  “含香”二句從“梳掠”時的心境,轉到“艷妝”的濃抹,照應上一句“玉肌瘦弱”,暗示內心的凄苦,且力自護持,表現出“與物為春”的冰玉精神,“龍綃襯著”有《離騷》中“紉秋蘭以為佩”的芳潔之意。靜候“東風”的到來,便爾“一笑嫣然”,“轉盼”間頓使“萬花羞落”。

  下片以“寂寞”兩字點睛,不禁讓人想到當年的“突騎渡江”所為何事。夢里家山,何曾回去,即使把我移種園林樓閣間,亦只有顧影自憐、忍寒增恨而已。

  “雪后”二句是借用北宋高士林逋“雪后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的詩意,暗示“富貴非吾愿”、“棲隱亦非所期”的微旨。緊接著“瑤池舊約,鱗鴻更仗誰托”,顯示隱約難達的衷情,正和《摸魚兒》“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消息相通,表現出自己是不甘寂寞的。

  “粉蝶”三句宕開,從“鱗鴻”六字的反面轉進一層,致慨于狂蜂浪蝶,一味追逐目前的榮華,把大好收復中原的機會全都失掉了。“南枝向暖北枝寒”是句有名的詠梅詩句,這里借來暗示當時北方的起義軍,傾心南向,時機一失,大事就不復可為的情境。

  結以“冷淡黃昏,數聲畫角”,惋惜貞姿方茂,便爾凋零,畫角吹奏著《梅花落》的凄音,傳達出一種悲苦的心境。“冷淡黃昏”四字,是從林逋的名句“暗香浮動月黃昏”七字中截取而來,與發端的“護月云輕”遙相激射。畫角聲中,再一凝想南來征雁,此情此景正自難堪。▲

,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創作背景
該詞作于紹熙三年至紹熙五年(1192~1194)閩中任上。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初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受學于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舍生,號辛黨。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義軍烽起。棄疾聚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奉表南歸。高宗于建康召見,授右承務郎,任滿。改廣德軍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論》、《九議》,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復失地的建議。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東......[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