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平晚行

王勃〔唐代〕〔〕

百年懷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千里羈旅,多時離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游山玩水的興致。
在山中尋找高高低低的戍道,遠遠近近可以聽到泉水的聲音。
山澗旁的草色豐富讓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讓人叫不出名字。
我的愁思何時才能停止。只有清肅的晚風和青猿凄厲的啼叫。

注釋
麻平:
懷土:懷戀故土。
戍:防守邊疆。
澗:夾在兩山間的水溝。
羈心:亦作羇心,猶旅思,羈旅的愁思。

賞析
鑒賞

  懷土和倦游情這樣的詞是典型的羈旅思鄉的象征。連續三首詩,詩人多次運用百年和千里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交織進行的搭配,使得愁緒不僅僅彌漫在紙頁上,更是充斥在整個空間里,并且隨著第四維時間的推移更加的濃重。仿佛我們回到了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看到詩人的衣帶正飄動,感覺到詩人的思緒剛剛開始。百年,和千里,又運用的夸張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圍。

  戍道就是為了防守邊疆而修的戰道。王勃是非常渴望從戎報國的。在《滕王閣》中,他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柳宗元的《小石潭紀》中一段極其別致的描寫:“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于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

  懷土和倦游情這樣的詞是典型的羈旅思鄉的象征。連續三首詩,詩人多次運用百年和千里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交織進行的搭配,使得愁緒不僅僅彌漫在紙頁上,更是充斥在整個空間里,并且隨著第四維時間的推移更加的濃重。仿佛我們回到了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看到詩人的衣帶正飄動,感覺到詩人的思緒剛剛開始。百年,和千里,又運用的夸張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圍。

  戍道就是為了防守邊疆而修的戰道。王勃是非常渴望從戎報國的。在《滕王閣》中,他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柳宗元的《小石潭紀》中一段極其別致的描寫:“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于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詩中,無論是心中的渴望還是自然的美景都無法吸引詩人,高低錯落如何,遠近鳴環又如何。作者在這里追對它們作了粗略的帶過。

  澗葉繁密到無法細分顏色,山花也無法辨名。照理說,已經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見到了仙境般的景色,這種景色,現在僅僅作為詩人羈心的反襯了。詩中,一個才分色和一個不辨名,是不著一色,而寫盡風流。其妙處類似于希臘神話中,征戰十年怨聲連連的士兵看到海倫之后,心甘情愿的留學賣命。(呵呵,跑題了)。

  面對如此美景,詩人只道,我的愁思到哪里才會結束。言下之義就是還鄉。獨在異鄉,那種孤獨和凄涼,日暮都會浮現和膨脹。柳宗元的小石潭竟然讓他凄神寒骨。所謂的“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竟然變成“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參考資料:完善

1、 注釋譯文來源:《人民文學》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詩校正與注解
創作背景
王勃

王勃(650─676),初唐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帶)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學者。王勃少時即聰慧過人,據傳六歲就會作文章,有「神童」之譽;十四歲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當時諸王中斗雞之風盛行,王勃戲作《檄周王雞》一文加以嘲諷。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兒子、后來的中宗李顯。唐高宗李治惱恨王勃「大不敬」,就將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參軍;后來又因為受牽連犯了......[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