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連州凌員外司馬

柳宗元〔唐代〕〔〕

廢逐人所棄,遂為鬼神欺。
才難不其然,卒與大患期。
凌人古受氏,吳世夸雄姿。
寂寞富春水,英氣方在斯。
六學成一貫,精義窮發揮。
著書逾十年,幽賾靡不推。
天庭掞高文,萬字若波馳。
記室征兩府,宏謀耀其奇。
車酋軒下東越,列郡蘇疲羸。
宛宛凌江羽,來棲翰林枝。
孝文留弓劍,中外方危疑。
抗聲促遺詔,定命由陳辭。
徒隸肅曹官,征賦參有司。
出守烏江滸,左遷湟水湄。
高堂傾故國,葬祭限囚羈。
仲叔繼幽淪,狂叫唯童兒。
一門即無主,焉用徒生為!
舉聲但呼天,孰知神者誰?
泣盡目無見,腎傷足不持。
溘死委炎荒,臧獲守靈帷。
平生負國譴,駭骨非敢私。
蓋棺未塞責,孤旐凝寒颸。
念昔始相遇,腑腸為君知。
進身齊選擇,失路同瑕疵。
本期濟仁義,合為眾所嗤。
滅身竟不試,世義安可支!
恬死百憂盡,茍生萬慮滋。
顧余九逝魂,與子各何之?
我歌誠自慟,非獨為君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遭貶后不僅被眾人所棄,更為鬼神相辱相欺。
人才難得,果然就是這樣,像凌準這樣的才子,居然于悲苦中客死他鄉。
凌家的祖先為堯舜時代的受氏,三國時的《吳書》曾對凌統大加夸贊。
爾后的富陽凌氏寂寞無聞,凌準的才氣又使家族名冠江南。
六經要旨一氣貫通,你把所有的精妙之處都加以發揚。
臥薪嘗膽,著述十年,你為多少玄奧解疑釋難。
你在朝廷中撰寫的雄文,萬言文辭有若洪波奔放。
你曾受聘于邠寧、涇原兩府擔任智囊,宏略高論足以顯露出奇思妙想。
你奉命出巡浙東一帶,懲治貪吏,慰勞百姓,了解他們的苦難。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兔死狐悲”,比喻遭遇不幸的人總是引起同命人的震驚和哀憐,這是因為同樣的人生遭遇,塑造了同樣的人生感受,故一人有難,同命者必憐之。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說的也是同樣的感受。人生的傷心事莫甚于此者,那就是與自己同呼吸共命運的朋友,突然死去,進而使自己聯想到生的悲傷和死的幻滅。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感受。

  第一部分

  首先用點睛之筆大致介紹了凌準的“才”與“命”,凌準是個“才濟命不濟”的人,最后英年早逝。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第二部分

  1、柳宗元介紹了凌準高貴的出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兔死狐悲”,比喻遭遇不幸的人總是引起同命人的震驚和哀憐,這是因為同樣的人生遭遇,塑造了同樣的人生感受,故一人有難,同命者必憐之。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說的也是同樣的感受。人生的傷心事莫甚于此者,那就是與自己同呼吸共命運的朋友,突然死去,進而使自己聯想到生的悲傷和死的幻滅。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感受。

  第一部分

  首先用點睛之筆大致介紹了凌準的“才”與“命”,凌準是個“才濟命不濟”的人,最后英年早逝。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第二部分

  1、柳宗元介紹了凌準高貴的出身——他的祖先是堯舜手下的掌水之官,他的前輩凌統是三國孫權的大將,功勛卓著,威震江東。2、寫了他淵博的學識,他身懷六藝,發憤寫作,才華橫溢,捭闔縱橫。凌準是個學富五車的才子,他寫了一首萬言詩給當時的丞相,得到賞識,被提拔為崇文館校書朗。詩中所講的“天庭才炎 高文,萬字若波馳”講的就是這件事。凌準還著有30萬言的《后漢春秋》,八萬言的《六經解圍人文集》。柳宗元稱贊他“著書逾十年,賾靡不推”,并不是用虛言為死人溢美。3、寫他的五大政績,一是建中初年,凌準在邰寧節度使府中(又稱征西府)以金吾兵曹的身份任掌書記,受到普遍好評。二是他出巡浙東以觀察判官的身份安撫老百姓,懲治貪官污吏,官聲很好。三是寫他因為在浙東的政績被皇上詔為翰林學士。四是寫凌準在公元805年(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死后,朝廷大臣都認為五天以后再發喪,而凌準此時挺身而出,認為天下無主,必使四方猜疑,有野心的人乘機作亂,應該立即將皇上駕崩的消息通告天下;另立新主,詔告四方,以安定天下。當時的重臣王伾聽從他的意見,第二天發喪,結果驗證凌準的意見是準確的。由于及時發喪,確立了新君,天下人心安定,有異志者也不敢動。五是凌準在翰林院調度錢糧,公正廉明,使那些作奸犯科者、想從國家的錢財中撈一把的人為之整肅。柳宗元通過介紹凌準的政德、政行、政績表現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練達利索的政治品格。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第三部分

  柳宗元表達了對凌準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永貞革新”失敗后,凌準開始被貶到四川河州作刺史,與柳宗元一樣,永貞元年九月他是在赴河州刺史任的路上,再次被降職,被貶到更僻遠的廣東連州做司馬。在他被貶的途中,他的母親經不起兒子遠謫他鄉的打擊,因病而逝。緊接著,他的兩個弟弟死亡,而朝廷的命令卻是被貶之人不能回家送喪,必須按期到任。凌準為此痛不欲生,涕淚橫流。“泣盡目無見,腎傷足不持”——把眼睛哭瞎了,身體也垮了,不久便一命歸天。“溘死委靈荒,臧獲守靈帷”,天下的人都認為他是罪人、小人,連他的尸骸都不敢接近。人雖然死了,連個公正的評價都沒得到,只有孤零零的靈幡和凄冷的寒風陪伴著他的孤墳。柳宗元是在為好友鳴不平,也是夫子自道,是對共同的不公正的命運和世道的譴責與抗爭。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第四部分

  柳宗元一往情深,無限感慨地回顧了二人的友誼。兩人從認識開始便肝膽相照,后來同時因文章功夫被選拔為朝廷重臣。在“永貞革新”運動中砥柱中流、沖鋒陷陣,改革失敗后,又同時貶為刺史,再貶為司馬。兩個人都年輕氣盛、壯志凌云,想為天下人謀福利、成仁義,想不到,一腔熱血、幾年艱辛,竟成了天下小人的笑柄。少年壯志和一生功名都化為泡影。接下來柳宗元表達了生死異路,從此永訣的巨大悲哀。死者已逝,而活著人還將在世人的冷眼和唾沫,在心魔的滋擾下倍受折磨。“顧余九逝魂,與子各何之?我歌誠自慟,悲獨為君悲。”告別自己同命的亡友,柳宗元為朋友悲為自己悲,一顆孤心在泣血、顫栗,這不僅是共同的命運產生的強烈共振,不僅是為過去的事情而感嘆。柳宗元似乎是在凌準靈前長明燈的光焰里看到了自己同樣不幸的未來。▲

,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創作背景
“兔死狐悲”,比喻遭遇不幸的人總是引起同命人的震驚和哀憐,這是因為同樣的人生遭遇,塑造了同樣的人生感受,故一人有難,同命者必憐之。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說的也是同樣的感受。人生的傷心事莫甚于此者,那就是與自己同呼吸共命運的朋友,突然死去,進而使自己聯想到生的悲傷和死的幻滅。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感受。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九年(793)進士,曾為監察御史。唐順宗時為禮部員外郎,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集團。這個政治改革集團,反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推行免除部分苛捐雜稅等具有進步意義的政策。因為改革觸犯了宦官權豪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憲宗李純繼位后,改變遂告失敗,王叔文被殺,柳宗元等人被貶到邊遠的地區。柳宗元先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