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沉寂地把籬門緊緊掩上,在蒼茫暮色中望著斜暉。
鶴棲宿遍布周圍的松樹,柴門來訪的人冷落疏稀。
嫩竹節已添上一層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紅衣。
渡口處的漁火星星點點,是處處采菱人蕩舟來歸。
注釋
山居:山林之中隱居。《戰國策·韓策一》:“韓地險惡,山居,五谷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詩。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命意·陵陽謂須先命意》:“凡作詩須命終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聯,因而成章,如此則意不多屬。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懷、即事之類,皆先成詩,而后命題者也。”
寂寞:寂靜無聲
首聯二句是作者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他引用了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蒼茫余落暉”詩句。顧安《唐律消夏錄》謂此詩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虛句,不是實句。其實不必強作“虛”解,作“實”解亦通。人在門外亦可掩扉也,當是室內寂寞,故出門掩扉,環視山居外景以解悶,正切詩題“即事”者,詠眼前景物也。倘閉關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見,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無復寂寞之感。
頷聯二句運用了對比手法。夕照滿山,鳥鵲還巢,行人歸宅,柴扉緊掩,詩人以最傳神的字眼來表現景物給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態和任其消歇的流變特征,構成禪趣頗深的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首聯二句是作者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他引用了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蒼茫余落暉”詩句。顧安《唐律消夏錄》謂此詩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虛句,不是實句。其實不必強作“虛”解,作“實”解亦通。人在門外亦可掩扉也,當是室內寂寞,故出門掩扉,環視山居外景以解悶,正切詩題“即事”者,詠眼前景物也。倘閉關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見,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無復寂寞之感。
頷聯二句運用了對比手法。夕照滿山,鳥鵲還巢,行人歸宅,柴扉緊掩,詩人以最傳神的字眼來表現景物給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態和任其消歇的流變特征,構成禪趣頗深的整體暗示,光色彩象的轉瞬即逝的恍惚,歸人卻在若即若離恍有恍無之間。從文藝美學角度看,生態活潑,情趣盎溢,彌滿詩畫氣息的寧靜生活極富運動感極富生命力的美。此聯“遍”“稀”二字用得很妙。“遍”字表現松茂鶴多,“稀”字表現來訪者少,兩者對照寫出山居環境的幽靜。
頸聯對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館詩》:“槐庭垂綠穗,蓮浦落紅衣。”這一聯用“綠竹”對“紅蓮”、“新粉”對“故衣”,光影流轉里體現出摩詰對隱逸生活的喜愛。王維天性擅畫,精通畫理,且移植畫藝以豐富和提高詩歌的表現力。此句即為力證。
尾聯末字落在一個“歸”上,暗合其歸隱之意,隱隱有陶潛之情。最后四句寫出了夕陽西下,炊煙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愛,人們采菱而歸的景象,表現出作者悠然閑適的心情。
在王維的田園詩中,盡管周圍是熱鬧活潑,生生不息,充滿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詩人的心卻是孤寂的。此詩雖然寫出了作者愜意的生活,卻又在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的落寞之情。大自然的萬物都是熱鬧鮮活的,嫩竹、紅蓮,唯有詩人的心是寂寞孤獨的。這樣的心態,促使王維潛心地去發現去欣賞田園。▲
,參考資料:完善
1、 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15-116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