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澄上人院

盧綸〔唐代〕〔〕

竹窗聞遠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經年火,幡飄后夜風。
性昏知道晚,學淺喜言同。
一悟歸身處,何山路不通。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流水潺潺遙遙飄入竹窗,明月皎潔仿佛溪水中洗過。
新香火覆照去年香灰,后夜風吹動殿前風幡。
本性昏知道為時已晚,學識淺卻喜見解相同。
一旦悟得歸身之處,萬水千山道路自通。

注釋
澄上人:唐代僧人,其生平不詳。
香:梵語“健達”譯為“香”,為六種供養之一。佛教中,以為香能將人之信心通往佛所。

賞析
賞析   作品首先劈空而來,營造出一個禪境。這里不寫投宿的過程,也免去了入禪的經歷,直接寫見聞感受。竹窗聞遠水,水聲若有若無;月出似溪中,月色若隱若現。這是迷蒙而優美的月夜景色,也是那不可捉摸的禪境。接著寫寺院特有之事物:香、幡,描寫中,語帶禪機。去年的香火已化作香灰,香灰已冷;今年的香火猶在燃燒,香灰應熱。而就在這冷與熱、生與滅的不息變化之中,禪也在無言地傳遞。后夜風起,后夜風涼,后夜風勁,就在這靜夜里,殿前幡飄飄而動。就在這動靜之間,夜晝之間,讓讀者似乎體悟到了禪意。于是,作者與院中僧談起了他的心得。禪自然不在言語之中,作者于是有“性昏”及“學淺”的謙辭;但非言語又無從呈其心得,特別是當他的表達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作品首先劈空而來,營造出一個禪境。這里不寫投宿的過程,也免去了入禪的經歷,直接寫見聞感受。竹窗聞遠水,水聲若有若無;月出似溪中,月色若隱若現。這是迷蒙而優美的月夜景色,也是那不可捉摸的禪境。接著寫寺院特有之事物:香、幡,描寫中,語帶禪機。去年的香火已化作香灰,香灰已冷;今年的香火猶在燃燒,香灰應熱。而就在這冷與熱、生與滅的不息變化之中,禪也在無言地傳遞。后夜風起,后夜風涼,后夜風勁,就在這靜夜里,殿前幡飄飄而動。就在這動靜之間,夜晝之間,讓讀者似乎體悟到了禪意。于是,作者與院中僧談起了他的心得。禪自然不在言語之中,作者于是有“性昏”及“學淺”的謙辭;但非言語又無從呈其心得,特別是當他的表達得到僧人之認可,更覺十分欣喜,也增添了信心。他覺得自己真正開悟了,他覺得自己找到了皈依之所,他覺得自己找到了靈魂的棲息之所。詩之開篇未寫入寺院的路徑,詩之末尾便寫明:禪悟是通達方便的門徑。 ▲,

參考資料:完善

1、 蔣述卓《禪詩三百首賞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3頁
創作背景
盧綸

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縣)人。大歷初,屢考進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載的賞識,得補閿鄉(在今河南省)尉。后又在河中任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他是「大歷十才子」之一,詩多送別酬答之作,也寫過一些氣勢剛健的邊塞詩和描寫自然風光的景物詩,這些在中唐都是比較突出的。有《盧戶部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五卷。......[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