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奉違,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慰深矣。某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縉紳。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數賜見臨,傾蓋如故,幸甚過望,不可言也。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于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好為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類也。而獨悔于賦,何哉?終身雕篆,而獨變其音節,便謂之經,可乎?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使賈誼見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眾,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因論文偶及之耳。歐陽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紛紛多言,豈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須惠力法雨堂兩字,軾本不善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未能如教。然軾方過臨江,當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記錄,當為作數句留院中,慰左右念親之意。今日至峽山寺,少留即去。愈遠,惟萬萬以時自愛。
譯文
蘇軾啟:近來分別后,承蒙你多次寫信問候我,了解到你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我生性剛直待人不周到,所學不合時宜才干低下,因事貶職多年,不敢再自居于達官貴人的行列。自從渡海北還,見到平生的親戚故舊,不知為什么都像隔世人那樣生疏,何況與你沒有一天的交往,怎么敢希求彼此結為朋友呢?承蒙你幾次親來我處,交談間情意親切如同舊友一樣,欣幸已極使人出乎意料,這簡直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你給我看的信和詩賦雜文,我已經讀的很熟了。大致都象行動著的云和流動著的水一樣,本來沒有固定的形式,常常是應該流動時就流動,不能不停止時就停止,文章條理自如,姿態多變而不受拘束。孔子
展開閱讀全文 ∨這篇文章是蘇軾所寫的一篇書信體文論,作者用生動簡潔、舒展自如的筆墨,稱贊了謝民師的詩文,并借此總結了自己的創作經驗。信中指出,文章要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幸甚過望,不可言也”,是依著一般書信的規格,開頭寒暄幾句,并從中流露出“坐廢累年”的感慨,同時也對謝民師的熱情相待以及二人的文章知交表示特別的高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部分發于客套寒暄,但卻又不僅僅流露于一般文人的那種故作姿態。作者在問候致意之中,自然而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顯得真切誠摯。本來如“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篇文章是蘇軾所寫的一篇書信體文論,作者用生動簡潔、舒展自如的筆墨,稱贊了謝民師的詩文,并借此總結了自己的創作經驗。信中指出,文章要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幸甚過望,不可言也”,是依著一般書信的規格,開頭寒暄幾句,并從中流露出“坐廢累年”的感慨,同時也對謝民師的熱情相待以及二人的文章知交表示特別的高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部分發于客套寒暄,但卻又不僅僅流露于一般文人的那種故作姿態。作者在問候致意之中,自然而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顯得真切誠摯。本來如“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慰深矣”,這些話都屬于一般性的客套,但聯系到蘇軾這個人,則就是出自內心肺腑了。蘇軾一生坎坷多難,遭際極不平常,晚年又被謫貶嶺南,歷盡艱辛。他雖然不失通達,但是一生磨難,也形成了他對命運的感慨。何況作者在這里并不停留于這種客套,而是直接言及自身,“某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縉紳”,這里緊扣上文,不但概述了自己處身的環境,而且包含了內心深處的嘆息。既可與上相承,又復往下延伸,顯得貼切恰當,毫無斧鑿痕跡。接著又具體加以說明,“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這幾句話,聯系上面,直涉自己與謝民師之間的關系,對于下面將要說的話,還起到一種烘托和對比的作用,這就使得“數賜見臨,傾蓋如故,幸甚過望,不可言也”這種本屬平常之理帶有一種不同尋常之情,樸實自然,卻又不落俗套。這一部分始于問候致意,結于友好相言,內容一致而又毫不重復,感情單一而又不顯呆板,何況其間一逆三折,已經曲盡變化而平直不露。短短幾句,既含有轉折自然之妙,又具統一連貫之妙;既見思想感情的漸進發展,又見事項說明的環環相因。從這里可以看到蘇軾為文巧奪天工的才情。
如果說蘇軾文章的自然在第一部分寥寥幾句中已極盡承轉之妙的話,那么在第二部分則是在自然的變化一致中充分表現了這一特色。實際上,“自然”所包含的意蘊本身就是多方面的。語言、結構承轉的工巧自然,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對于蘇軾來講,這些還僅僅屬于比較淺顯的形式方面的東西。東坡的自然還強調了能夠隨物賦形,能夠在寫作過程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亦即文中所講的,不僅了然于心,同時要了然于口,了然于手,到達“辭達”的程度。這就要求一種更高的自然表達能力。
第二部分從“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到“紛紛多言,豈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這一部分是整個文章的中心,作者暢談了自己對文章的見解。上半段敘議結合,旨在達理;下半段評說古人,力圖明事。作者先是從評論謝民師的文章作品入手,強調了“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可以說,這一命題正是作者對文章要求的一個根本法則,既有形式的因素,又包含內容的成分。作者以行云流水為喻,生動而富于形象,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云與水不是靜止的,它們時刻都在運行之中;云行水流,雖無一定的樣式,但其或行或止都必符合一定的規律。作者在《自評文》中對這一點另有過闡釋,“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這也就是說,文章之作如同水流一樣,因為事物本身是在不斷流動變化,所以導致了文章的寫作也要不斷變化,不能拘于一格。這才叫作“文理自然”,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文章顯得姿態橫生。作者根據這一命題,引發了以下的各種論述。對孔子的話“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及“辭達而已矣”的解釋,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擴展,其出發點亦無非是表達了作者的基本思想。但這種表達方法又不限于靜態的描寫,而是予以創造性的發揮。作者雖在說理釋意,但并不滯留于夾角之中,所以從表面上看來,這里講的文辭與達意的關系以及文辭表現之精妙,似乎已超越了文章的基本命題,但實際上卻不然。作者恰巧是從自己的立意出發,但又絲毫不見拖泥帶水,也沒有游離脫節,更看不到經意刻求的成分。而且這番對“辭達”內涵的發微之見,在最后“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處,又悄然回歸,如細細品味,就會感到其與前面所言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之說暗暗相合。這一段所表現出的自然,則主要在于作者對于客觀規律的準確把握以及對事物之間的各種關系的清晰認識。這體現了深入內部的自然,表面上的隨意揮灑,實際上卻是把各各不一的事物,歸于一個基本命題,使之體現了統一的主旨。
緊接著的下半部分是蘇軾對具體作家的評說。以揚雄為例,指出“揚雄好為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這是以實例來說明“辭達”。揚雄的失誤主要在于沒有很好地掌握“辭達”這一要領,并不在于運用什么形式,所以諸如其所作的《太玄》、《法言》等,雖從形式上加以變化,但由于沒有與內容相適應,因而,也不免為“雕蟲篆刻”之類。作為反證,蘇軾還羅列了屈原、賈誼、司馬相如等作家,論其優劣,以明“辭達”的深刻內涵。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蘇軾所竭力推崇的自然是一種把對客觀事物本質的充分把握與求得準確精當地表達相結合的“自然”。這一段話較多鋪張,但卻體現了作者的“行于所當行”的思想,雖然僅僅評論具體作家,但在意義上卻是一種與前面相銜接的必然。作者講“因論文偶及之耳”,實則是舉其典型加以說明。最后引用歐陽修的話:“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終于與前面相呼應,并且含意雙重,耐人尋味。
文章第三部分從“所須惠力法雨堂兩字”直到結束,又回涉謝民師信中所及之事,以此作結,并報告自己的行程。這一部分筆墨簡潔,從整個書信的角度講,也是通篇結構的一個自然不可或缺的部分。至于其間記敘事件的明晰而富有層次,則不失大家手筆。
縱觀全文,信的前、后兩段文字,是談與謝民師的友情,和對有關問題的答復。中間一段,是信的主要部分,用簡潔生動的語言,通過評論謝民師的文章,表述了自己對文章的見解。他指出寫文章要“文理自然”,要如“行云流水。與此相聯系,又主張辭以達意為主,但又不能忽視文采。在蘇軾看來,“辭達”與有文采是完全統一的。要做到“辭達”,首先必須深切體物,對事物作深入的觀察和全面的認識,使之“了然于心”,然后要善于達意,用簡潔而準確的語言文字將它表達出來,使之“了然于口與手”,也就必然具有文采,所以他說:“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另一方面,他反對雕琢,反對故作艱深,對揚雄提出了批評。蘇軾的這些見解是很有價值的,這也是他一生創作經驗的總結。這篇文藝書簡,要言不煩,善用比喻和具體事實并引用孔子的話來闡明自己觀點。全文筆勢流動,揮灑自如,很能體現蘇軾文章的特色。▲
,參考資料:完善
1、 吳功正.《古文鑒賞辭典》 :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 2、 張盛如 .《唐宋散文精華分卷》:朝華出版社,1992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