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贈烏紗帽

李白〔唐代〕〔〕

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蘺。
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戴上了烏紗帽,真是比白色接籬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鏡子,因為小孩子已經說很合適了。

注釋
領得:詩曰“領得”,此烏紗帽當為兗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贈。
烏紗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烏紗帽,以烏紗抽扎帽邊。隋帝王貴臣多服烏紗帽,后民間貴賤皆服。
白接蘺:白接籬,意指白頭巾,白帽。《爾雅》注:鷺頭翅背上皆有長翰毛,江東取為接籬。李白《襄陽曲》(二)有“頭上白接籬”。《廣韻》:“接籬,白帽也。”宋程大昌《演繁露》說:“《隋志》: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烏;天子在上省,則帽以烏紗,在永福省,則白紗。隋時以白幍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查舊版《辭海》“烏紗”條,謂“古官帽名”,并引《晉書·輿服志》及《唐書·輿服志》作為佐證。說是“古官帽名”,當然無誤;但讀了此條,失之太簡,仍不能使人明白烏紗帽的來龍去脈。

  其實,烏紗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義,以為李白既然戴了烏紗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實不然,烏紗帽在唐代與“白接 ”一樣,是一種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詩所寫,只是隱處期間的一件小事;并進而論曰:“宋元時代,尚未見將官帽稱為‘烏紗帽’,而明以后的文學作品中,則屢見不鮮。”(“烏紗帽”小考,《學林漫錄》六集)這個結論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此詩運用鋪敘的手法,描繪出一幅戴烏紗帽猶勝白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查舊版《辭海》“烏紗”條,謂“古官帽名”,并引《晉書·輿服志》及《唐書·輿服志》作為佐證。說是“古官帽名”,當然無誤;但讀了此條,失之太簡,仍不能使人明白烏紗帽的來龍去脈。

  其實,烏紗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義,以為李白既然戴了烏紗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實不然,烏紗帽在唐代與“白接 ”一樣,是一種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詩所寫,只是隱處期間的一件小事;并進而論曰:“宋元時代,尚未見將官帽稱為‘烏紗帽’,而明以后的文學作品中,則屢見不鮮。”(“烏紗帽”小考,《學林漫錄》六集)這個結論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此詩運用鋪敘的手法,描繪出一幅戴烏紗帽猶勝白頭巾、兒子言辭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圖,詩句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生動詼諧地表達出詩人生活細節、小有情致的隱居生活。

  此詩以畫面清晰勝,濃墨淡彩,人、物、情渾然一體,透露了詩人脫卻山人服、試戴烏紗帽時的喜悅心情,與《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中“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據詩意,此詩略在前,《南陵別兒童入京》詩稍后。▲

,

參考資料:完善

1、 武秀主編.李白在兗州:山東友誼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創作背景
詹锳《李白詩文系年》開元二十九年(741):“白居東魯,子明月奴生于魯中,取名伯禽,約在本年。”又天寶元年(724):“《南陵別兒童入京》詩謂:‘兒女嬉笑牽人衣’,度其時白之兒女蓋在三五歲間”。此詩與《南陵別兒童入京》同為天寶元年(742)玄宗征詔下至家中后所作。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早年在蜀中就學漫游。青年時期,開始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游歷。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