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花·年時今夜見師師

秦觀〔宋代〕〔〕

年時今夜見師師,雙頰酒紅滋。疏簾半卷微燈外,露華上、煙裊涼飔。簪髻亂拋,偎人不起,彈淚唱新詞。
佳期誰料久參差。愁緒暗縈絲。想應妙舞清歌罷,又還對、秋色嗟咨。惟有畫樓,當時明月,兩處照相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那年的今夜,我與師師姑娘初次相遇。屋內琉簾半卷,燭光朦朧;屋外,露花籠霧,涼風續續。她美麗的雙頰,泛著微醉后的紅潤。拋開髻簪,披拂著秀發,緊偎在我的懷中,她揮淚唱起了新譜的歌曲。
誰知一別多年,久久不能實現當年約定的佳期,只有不盡的愁緒,隱隱約約地縈繞在心里。料想此刻此際,她一定唱罷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對著寂寥的秋色嗟嘆不已。畫樓依舊,明月依舊,靜靜的秋夜依舊。只有清寒的月光照著兩處相思,一種愁緒。

注釋
一叢花:詞牌名。雙調七十八字,前后闋各七句,四平韻。
年時:宋時方言,猶“當年”或“那時”。
酒紅滋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此詞所寫,是他在清秋月夜,在深情地懷念一位名叫“師師”的歌女。詞之上闋,回憶當年與師師相見的情景。這是一個秋天的晚上,歌樓上燈紅酒綠,湘簾半卷,華燈初上。師師她酒酣耳熱,雙頰顯出陣陣紅暈。漸漸到了深夜,白露初降,涼風吹拂著疏簾。嬌羞怯怯的師師帶著幾分醉意,緊緊依偎著“詞人”。她彈去淚珠,唱了一曲新詞。此句點明了師師作為歌女的身份,同時表明詞的內容十分哀怨,所以她在演唱時動了感情,流下了眼淚。

  詞之下闋寫別后相思。他們臨別時本來約定再次相見。詞人在《水龍吟》詞中曾說:“玉佩丁東別后,悵佳期、參差難又。”此處“佳期誰料久參差”,說的是同樣意思。卻不想一別多時,重逢難再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此詞所寫,是他在清秋月夜,在深情地懷念一位名叫“師師”的歌女。詞之上闋,回憶當年與師師相見的情景。這是一個秋天的晚上,歌樓上燈紅酒綠,湘簾半卷,華燈初上。師師她酒酣耳熱,雙頰顯出陣陣紅暈。漸漸到了深夜,白露初降,涼風吹拂著疏簾。嬌羞怯怯的師師帶著幾分醉意,緊緊依偎著“詞人”。她彈去淚珠,唱了一曲新詞。此句點明了師師作為歌女的身份,同時表明詞的內容十分哀怨,所以她在演唱時動了感情,流下了眼淚。

  詞之下闋寫別后相思。他們臨別時本來約定再次相見。詞人在《水龍吟》詞中曾說:“玉佩丁東別后,悵佳期、參差難又。”此處“佳期誰料久參差”,說的是同樣意思。卻不想一別多時,重逢難再,一懷愁緒,暗暗地縈繞心頭。此時詞人設想:師師她大概剛剛歌舞結束,正對著一庭秋色長吁短嘆。“妙舞清歌”,再次點明師師的身份。一邊是愁緒縈懷,一邊是對月嗟咨,恰好寫出兩處相思。于是迸出結句:“惟有畫樓,當時明月,兩處照相思。”明月依舊,人分兩地。明月似亦有知,此刻正以皎潔銀光照著天各一方的戀人。望月懷人,是中國傳統詩詞常常寫到的題材。唐詩中除杜甫《月夜》外,還有不少作者寫過,如張九齡《望月懷遠》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等等。宋詞中也有多處寫過,如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張先《江南柳》:“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樓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秦觀在《水龍吟》的歇拍中也已寫道:“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向人依舊。”此處不同的是以畫樓作為陪襯,則人在樓中,月臨樓上,景色如畫。

  總之,這首詞語工而入律,上闋寫對方——歌妓師師;下闋寫詞人自己,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相思。詞之上闋營造了疏簾半卷,微燈閃爍,涼風輕拂,玉露初零的意境,讓人感到溫馨甜蜜。師師這個人物,也被寫得有血有肉,富于感情。這一切都為下闋所寫的相思張本。下闋著重抒情,而以“秋色”“畫樓”“明月”等景語點綴其中,令人感到情寓景中,有語盡而情不盡的意味。▲

,

參考資料:完善

1、 徐培均 羅立綱.秦觀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 :57-61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秦觀被召至京師,開始了他長達四年的京都仕宦生活。在京都時,秦觀常作狎邪游,與青樓女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被權貴者詆為“不檢”,“薄于行”,就是指他常與妓女們往來。這首《一叢花》詞就是秦觀贈給汴京一位名叫師師的歌妓的。
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太虛,別號邗溝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少有才名,研習經史,喜讀兵書。熙寧十年(1077),往謁蘇軾于徐州,次年作《黃樓賦》,蘇軾以為「有屈、宋姿」。元豐八年進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調蔡州教授。元祐三年(1088),應制科,進策論,除宣教郎、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六年,遷秘書省正字。預修《神宗實錄》。時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亦在京師,觀與同游蘇軾之門,人稱「蘇門四......[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