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魯國的秋天來得早,初霜時便開始割蒲。
揮鐮就好象轉動彎月,掠過水面生起串串連珠。
蒲草最可珍貴,何必看重那龍須草?
織成草席鋪上玉床,清靜的夜晚躺在上面多么歡娛。
羅衣能夠再次拂掃,不必擔心會蹲上塵土。
注釋
魯東:指曲阜城東。《埤雅》:“蒲,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于水涯,柔滑而溫,可以為席。”
寒事:指秋冬的物候,寒冷時節。陸倕《以詩代書別后寄贈》:“江關寒事早,夜露傷秋草。”
刈渚蒲:割水邊的香蒲草。刈:割取。渚:水中小洲。蒲:香蒲,水生草本植物,嫩芽可供食用。其葉供編織,可作席
“魯國寒事早,初霜刈渚蒲”用鋪敘手法描繪出一幅秋寒已至、初霜割蒲的農人勞作景致,“寒事”、“初霜”點明主旨,秋寒的物候時節,交代“刈渚蒲”事件的起因及背景,字里間處處充溢著高寒、肅殺之氛圍。
“揮鐮若轉月,拂水生連珠”運用比喻手法,貼切自然,把“揮鐮”、“拂水”渲染成“轉月”、“連珠”,間接描寫出魯東門外深秋割蒲草的“揮鐮”“拂水”勞動場面,意在歌頌農民的辛勤勞動變廢為寶,創造了財富。為下文稱贊“蒲草”作鋪墊。
“此草最可珍,何必貴龍須”生動形象地以夸張手法,贊美蒲草比帝王豪貴之家所用的“龍須”更可貴,表達出詩人對蒲草的可貴有獨特的見解。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魯國寒事早,初霜刈渚蒲”用鋪敘手法描繪出一幅秋寒已至、初霜割蒲的農人勞作景致,“寒事”、“初霜”點明主旨,秋寒的物候時節,交代“刈渚蒲”事件的起因及背景,字里間處處充溢著高寒、肅殺之氛圍。
“揮鐮若轉月,拂水生連珠”運用比喻手法,貼切自然,把“揮鐮”、“拂水”渲染成“轉月”、“連珠”,間接描寫出魯東門外深秋割蒲草的“揮鐮”“拂水”勞動場面,意在歌頌農民的辛勤勞動變廢為寶,創造了財富。為下文稱贊“蒲草”作鋪墊。
“此草最可珍,何必貴龍須”生動形象地以夸張手法,贊美蒲草比帝王豪貴之家所用的“龍須”更可貴,表達出詩人對蒲草的可貴有獨特的見解。
“織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娛”承接上文,講述詩人對蒲草“最可珍”的作用,勾勒出一幅蒲草織作玉床席、清靜夜晚躺歡娛的景致,側面烘托出農人刈蒲以作編織之用,點明題旨,緊扣詩題“魯東門觀刈蒲”,陳述了詩人見農人刈蒲的紀實。
“羅衣能再拂,不畏素塵蕪”借用謝脁《詠席》詩:“但愿羅衣拂,無使素塵彌。”講述出所詠之蒲草的品性,“不畏”、“素塵”更顯得蒲草高潔純凈、“最可珍”。
這首詩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魯東門外農家深秋割蒲的勞動場景,并以夸張手法,贊美了蒲草的可貴與作用。在詩人筆下,蒲草經過農戶的辛勤勞動變廢為寶,妙筆生花,富有浪漫色彩。刈蒲時“揮鐮”、“拂水”的比喻,透露著詩人對農事勞作的喜愛,是麗句;“此草最可珍,何必貴龍須。”則是警策之句,似有評擊上層貴族奢華放縱、窮奢極侈,表達出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
,參考資料:完善
1、 單人耘選注.中國歷代詠農詩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58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