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白發覆垂在兩鬢,我身已不再結實。
身邊雖有五男兒,總不喜歡紙與筆。
阿舒已經十六歲,懶惰無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歲,也是無心去學習。
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識六與七。
通兒年齡近九歲,只知尋找梨與栗。
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飲酒莫論理。
注釋
責子:對兒子的責備、批評。
被(pī):同“披”,覆蓋,下垂。鬢(bìn):面頰兩旁近耳的頭發。
肌膚:指身體。實:結實。
五男兒:五男兒: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大名分別叫儼、俟、份、佚、佟,小名分別叫舒、宣、雍、端、通。
此詩先說自己老了:“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這兩句寫老相寫得好,特別是后一句說自己肌膚松弛也不再豐滿了,這話少見有人道出。后面是寫兒子不中用:“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總寫一筆五個兒子不喜讀書,不求上進。下面分寫:“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舒是老大,十六歲了,而懶惰無比。“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阿宣是老二,行將十五歲了,就是不愛學寫文章。這里語意雙關,到了“志學”的年齡而不志于學。“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雍、端兩個孩子都十三歲了,但不識數,六與七都數不過來。“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通子是老五,快九歲了,只知貪吃,不知其它。“垂”與前“行”義同,都是將近的意思。“但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此詩先說自己老了:“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這兩句寫老相寫得好,特別是后一句說自己肌膚松弛也不再豐滿了,這話少見有人道出。后面是寫兒子不中用:“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總寫一筆五個兒子不喜讀書,不求上進。下面分寫:“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舒是老大,十六歲了,而懶惰無比。“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阿宣是老二,行將十五歲了,就是不愛學寫文章。這里語意雙關,到了“志學”的年齡而不志于學。“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雍、端兩個孩子都十三歲了,但不識數,六與七都數不過來。“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通子是老五,快九歲了,只知貪吃,不知其它。“垂”與前“行”義同,都是將近的意思。“但覓梨與栗”這里用了“孔融讓梨”的典故。《后漢書·孔融傳》注引孔融家傳,謂孔融四歲時就知讓梨。而阿通九歲了卻是如此,可見蠢笨。作者將兒子一一數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說“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這兩句意思是:假若天意真給了他這些不肖子,那也沒有辦法,還是喝酒吧。
這首詩寫得很有趣。關于它的用意,后代的兩個大詩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個是杜甫,一個是黃庭堅。杜甫的意見是認為《責子》此詩是在批評兒子不求上進,而黃庭堅予以否認。詩題為“責子”,詩中確實有對諸子責備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詩及《與子儼等疏》,對諸子為學、為人是有著嚴格的要求的。陶淵明雖棄絕仕途,但并不意味著脫離社會、脫離文明、放棄對子女教育的責任,他還有種種常人之情,對子女成器與否的掛慮,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此詩的。但是,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認真、太著實了些。批評是有的,但詩的語句是詼諧的,作者不是板著面孔在教訓,而是出以戲謔之筆,又顯出一種慈祥、愛憐的神情。可以說,兒子的缺點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畫化了的,在敘說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辭手法,體現出作者下筆時的那種又好氣、又好笑的心情。這是帶著笑意的批評,是老人的舐犢情深。這樣看來,黃庭堅的體會又是頗為精妙的。
用詩來描寫兒女情態,首見左思《嬌女詩》,唐代不少詩人都寫有這方面作品,陶淵明起了推波助瀾作用。這對詩歌題材的擴大及日常化是有不可低估的意義的。▲
,參考資料:完善
1、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69-570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有客有客,爰來宦止。秉直司聰,惠于百里。飱勝如歸,聆善若始。 匪惟諧也,屢有良游。載言載眺,以寫我憂。放歡一遇,既醉還休。實欣心期,方從我游。......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辰 一作:晨)......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有客有客,爰來宦止。秉直司聰,惠于百里。飱勝如歸,聆善若始。 匪惟諧也,屢有良游。載言載眺,以寫我憂。放歡一遇,既醉還休。實欣心期,方從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