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岸

李商隱〔唐代〕〔〕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東一帶在今年總是接二連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號呻吟。
我佇立在霜水橋邊,背倚著高高的華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東巡。

注釋
灞(bà)岸:灞水橋邊,在長安東。
山東:指函谷關以東。點行頻:多次點兵出征。
虜(lǔ)塵:指征戰地。
華表:設於道旁的路標,又橋旁大石柱也稱作華表。
平時:指興平之時。東巡:傳堯舜東巡,至于泰山,此處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陽東都。

賞析
賞析

  這首詩以會昌初年回鶻南侵為背景,寫詩人在灞岸遠眺時的心情,通過想望中東都一帶兵士應征、北方邊地百姓號哭的情景與盛對帝王東巡的對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現了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遙想景象,詩人想象山東一帶頻頻征丁的悲慘境況,突出“山東”,是搪征兵遍及內地,“頻”表明征兵次數多人數多,可見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對比。冤魂“哭”虜塵則是為邊地犧牲的無數戰士哀傷。三、四句由倚華表想起唐代興盛時期皇帝的巡游。詩人倚著溺橋邊的華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東地區此時應是在準備皇帝的東巡,豈能有頻頻征發和一處處百姓在虜塵中號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亂前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首詩以會昌初年回鶻南侵為背景,寫詩人在灞岸遠眺時的心情,通過想望中東都一帶兵士應征、北方邊地百姓號哭的情景與盛對帝王東巡的對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現了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遙想景象,詩人想象山東一帶頻頻征丁的悲慘境況,突出“山東”,是搪征兵遍及內地,“頻”表明征兵次數多人數多,可見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對比。冤魂“哭”虜塵則是為邊地犧牲的無數戰士哀傷。三、四句由倚華表想起唐代興盛時期皇帝的巡游。詩人倚著溺橋邊的華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東地區此時應是在準備皇帝的東巡,豈能有頻頻征發和一處處百姓在虜塵中號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亂前,皇帝在東西都之間往來頻繁,一膏霸橋為車駕所必經,可以說是當年升平的見證。安史亂后,巡幸東都之事久廢。

  結構上,詩人先從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寫起,再聯想昔日東巡,結尾戛然而止,余味深遠,令人深思。而且這種從時間角度來說的倒裝,起到了更好的襯跌效果,能突出侵擾與動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但這種結構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為之,詩人的思路本來就是由現實出發而聯想開去的,遵循的是思維自身的邏輯。▲

,

參考資料:完善

1、 李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長春出版社,1990:388-389 2、 霍松林.歷代絕句精華鑒賞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713-714 3、 劉學鍇.李商隱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6-67
創作背景
李商隱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出身于沒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歲時就受到牛僧孺黨令孤楚的賞識,被任為幕府巡官。二十五歲時,受到令孤楚的兒子令孤绹的贊譽,中進士。次年受到李德裕黨人河陽節度使王茂元的寵愛,任為書記,并娶他女兒為妻。唐朝中葉后期,朝政腐敗,宦官弄權,朋黨斗爭十分激烈。李商隱和牛李兩派的人都有交往,但不因某一方得勢而趨附。所以他常常遭到攻擊,一生不得......[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