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荷花散發陣陣清香,早晨的露珠將要墜入水中,柳葉隨著風生動飄蕩。
初三夜晚新月高懸,聽到了今年的第一聲蟬鳴。
突然聽到這個聲音,勾起了我這個北方來的客居之人的愁緒,靜靜聽著想起東都洛陽。
我在洛陽有履道坊宅,想來此時又有別處的蟬在我家鳴叫。
不知道我家園子里倒映著月亮的水池中,是否有人趁著月色劃船呢?
注釋
微月:新月。
東京:東都洛陽。
竹林宅:指作者洛陽履道坊宅。《池上篇序》言履道坊宅“地方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
此詩前四句寫詩人在蘇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寫詩人觸景生情思念家鄉;七八句寫詩人在異鄉為異客的愁苦;最后兩句寫詩人聯想自己家鄉的場景,詩境清幽。詩人由景及情,渾然一體,造語清新,自然無拘束。
蘇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飄香露珠圓潤之時,涼爽的東南風吹動著柳枝,有節奏地晃動著。六月初三的夜晚,詩人聽到了今年的第一聲蟬鳴。剛剛聽到蟬叫時,詩人這個北方來的客居之人還有些愁,是它打擾了詩人的睡眠,讓詩人睡不著覺,它勾起了詩人思鄉的愁緒。原來詩人“靜聽憶東京”,在安靜的夜里聆聽著蟬鳴不禁想念洛陽的家了。在詩人洛陽家中,有一片竹林,想來此次分別后,里面有蟬又在嗚叫了。但不知道自己家園中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此詩前四句寫詩人在蘇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寫詩人觸景生情思念家鄉;七八句寫詩人在異鄉為異客的愁苦;最后兩句寫詩人聯想自己家鄉的場景,詩境清幽。詩人由景及情,渾然一體,造語清新,自然無拘束。
蘇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飄香露珠圓潤之時,涼爽的東南風吹動著柳枝,有節奏地晃動著。六月初三的夜晚,詩人聽到了今年的第一聲蟬鳴。剛剛聽到蟬叫時,詩人這個北方來的客居之人還有些愁,是它打擾了詩人的睡眠,讓詩人睡不著覺,它勾起了詩人思鄉的愁緒。原來詩人“靜聽憶東京”,在安靜的夜里聆聽著蟬鳴不禁想念洛陽的家了。在詩人洛陽家中,有一片竹林,想來此次分別后,里面有蟬又在嗚叫了。但不知道自己家園中的那個小池子內有人在月色中劃動著小船前行。
病中多疑,病中多思,病中孤獨感特別強烈,這都是人在病中的常態,詩人也不例外。詩人因病而特別想念洛陽的家園,想念那園中的家人,都是很自然之事。
詩人的聯想很豐富,他善于以一物為紐帶,而展開遙遠的另一空間的想象。月亮是詩人常用的一個聯想的著筆點,但此詩不僅有月亮,還有蟬,用蟬來作聯想的基礎,這在歷代詩歌中倒是比較少見的。但詩人將其放在特定的氣氛中,感覺有些新奇,但也很親切。
詩從詠景物引發情思。開端詠荷、柳,伴隨清露、好風,通過嗅覺、聽覺的感受來透露夏夜納涼的清爽舒適。詩境清新,近似孟浩然“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日南亭懷辛大》)的境界。初三夜是新月始生之時,可見前兩句未涉及視覺的感受是符合實際的。以下從初聞蟬鳴表達愁思。聞蟬而動客思,是詩人傳統,白居易此際故園之思落干洛陽之宅,既有竹林風清與當前境界接近的原因,更含寓早日辭官閑居的心情。詩由景及情,渾然一體,自然無拘束。▲
,參考資料:完善
1、 張黔,呂靜平著.白居易詩賞讀:線裝書局,2007.4:第165頁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