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

朱淑真〔宋代〕〔〕

連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fēng)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為主,莫遣紛紛點翠苔。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連理枝頭艷麗的鮮花正在盛開,但風(fēng)雨嫉妒鮮花的美麗,時時刻刻想要催促鮮花凋謝。
我真想讓掌管春天的神長久做主,不讓嬌嫩可愛的鮮花落到碧綠的青苔上。

注釋
連理枝:兩棵樹連生在—起,枝葉交纏。詩人常以之比喻夫妻恩愛。
催:催促。
愿:希望。青帝:傳說中的春神,主管春季節(jié)令。
莫遣:不要讓。點翠苔;指花瓣飄落,點綴在翠綠的苔蘚之上。

賞析
賞析

  惜春和憐花的情感中,不僅僅是對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著一種自憐、對人生短促的嘆惜、對生命不能圓滿的茫然。也就是所謂的寫景以自況,借花以自憐。《紅樓夢》中林黛玉之憐花、葬花最明顯也最強烈地表現(xiàn)了這種心態(tài)。

  這首詩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來表達她對人世間不平的憤慨和對美的呼喚。前兩句寫象征邪惡力量的橫雨狂風(fēng)侵襲著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兩句寫呼喚青帝為落花做主,莫讓風(fēng)雨欺凌花,隱含著詩人對人間幸福和美的呼喚。詩寫得含蓄而深情。

  唐代的孟浩然曾寫過一首有名的“惜花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在春眠中被歡快的鳥啼驚醒,想來當(dāng)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惜春和憐花的情感中,不僅僅是對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著一種自憐、對人生短促的嘆惜、對生命不能圓滿的茫然。也就是所謂的寫景以自況,借花以自憐。《紅樓夢》中林黛玉之憐花、葬花最明顯也最強烈地表現(xiàn)了這種心態(tài)。

  這首詩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來表達她對人世間不平的憤慨和對美的呼喚。前兩句寫象征邪惡力量的橫雨狂風(fēng)侵襲著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兩句寫呼喚青帝為落花做主,莫讓風(fēng)雨欺凌花,隱含著詩人對人間幸福和美的呼喚。詩寫得含蓄而深情。

  唐代的孟浩然曾寫過一首有名的“惜花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在春眠中被歡快的鳥啼驚醒,想來當(dāng)時還并未完全從夢中清醒,卻唯獨想起了昨夜的風(fēng)雨和遭風(fēng)雨的花。憐花之情寫得很是生動。而這首朱淑真的詩,惜花之情卻寫得更是直露。

  起首兩句,展開的似乎是一種搏斗的場面,一方面是正在開的弱花,另一方則是滿懷妒意的橫雨狂風(fēng),作者用“正”和“便”兩個字突出了其間時間的緊迫,有搏擊的緊張感。“連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fēng)雨便相摧”,花開正好,風(fēng)雨何急,但是在作者眼里,橫雨狂風(fēng)夾著妒意向落花襲來時,已經(jīng)成為人間暴虐力量的化身,而那正當(dāng)新鮮、美好而又嬌嫩的花枝則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眼中不僅僅只有落花,還有落花般不幸的人生、世事:人之無力掌握捉弄人的命運,而人間暴虐的力量往往占上風(fēng)。這兩句實際上是對人世生活的一種概括。

  詩人無力改變殘酷的現(xiàn)實和苦難重重的人生,只能從內(nèi)心發(fā)出呼喚:“愿教青帝常為主,莫遣紛紛點翠苔。”在乞求司春之神保護花兒,不要落下地成為塵埃的心情中,實際上隱含著詩人對人間幸福和美的呼喚。這種呼喚有點類似于晚清詩人龔自珍寫“我勸天公重抖擻”時的浪漫精神。整首詩的情花之情,并非是對自然景物的感慨,而是對人生的感溉,詩表達的主要是一種哲理,以落花來寫人世的風(fēng)雨滄桑,以惜花來表達她對人世間不平的憤慨和對美的呼喚。

  將這首詩與孟浩然的那首詩作以比較,孟詩的意象和情感更自然,更生動,形象和意念結(jié)合得更緊密,更飽滿,而這首詩則理大于象,理大于情,如果說孟詩更合于林黛玉所說的:“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那么朱淑貞的詩則是為理而作的詩。這也是唐詩與宋詩的基本區(qū)別。▲

,

參考資料:完善

1、 蒙萬夫.千家詩鑒賞辭典:陜西教育出版社,1991:56-57
創(chuàng)作背景
朱淑真

朱淑真,宋女作家。號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縣),據(jù)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淑貞與曾布妻魏氏(魏夫人)為詞友。」可知為北宋末至南宋初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少時警慧,喜讀詩書,工書畫,曉音律。自稱「翰墨文章之能,非婦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鐘,不覺自鳴爾」(《掬水月在手詩序》)。成年與一俗吏結(jié)婚,曾隨丈夫宦游異鄉(xiāng)。但夫妻情趣不同,感情不合,精神極為痛苦,憂郁而終。一生創(chuàng)......[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shù)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fēng)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xì)。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fēng)、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