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諱嘉,字萬年,江夏鄂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稱,仕吳司空。祖父揖,元康中為廬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陽縣,子孫家焉,遂為縣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閨門孝友,人無能間,鄉閭稱之。沖默有遠量,弱冠、儔類咸敬之。同郡郭遜,以清操知名,時在君右。常嘆君溫雅平曠,自以為不及。遜從弟立,亦有才志,與君同時齊譽,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聲流京邑。
太尉潁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陜之重,鎮武昌,并領江州。辟君部廬陵從事。下郡還,亮引見,問風俗得失。對曰:“嘉不知,還傳當問從吏。”亮以麈尾掩口而笑。諸從事既去,喚弟翼語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辭出外,自除吏名。便步歸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歡樂,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為勸學從事。時亮崇修學校,高選儒官,以君望實,故應尚德之舉。太傅河南褚裒,簡穆有器識,時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正旦大會州府人士,率多時彥,君座次甚遠。裒問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座,卿但自覓。”裒歷觀,遂指君謂亮曰:“將無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為裒之所得。乃益器焉。舉秀才,又為安西將軍庾翼府功曹,再為江州別駕、巴丘令、征西大將軍譙國桓溫參軍。
君色和而正,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參左畢集,四弟二甥咸在座。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吹君帽墜落,溫目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君初不自覺,良久如廁。溫命取以還之。廷尉太原孫盛,為咨議參軍,時在座,溫命紙筆令嘲之。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君歸,見嘲笑而請筆作答,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奉使京師,除尚書刪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聞其名,賜見東堂。君辭以腳疾,不任拜起。詔使人扶入。
君嘗為刺史謝永別駕。永,會稽人,喪亡,君求赴義,路由永興。高陽許詢,有雋才,辭榮不仕,每縱心獨往。客居縣界,嘗乘船近行,適逢君過,嘆曰:“都邑美士,吾盡識之,獨不識此人。唯聞中州有孟嘉者,將非是乎?然亦何由來此?”使問君之從者。君謂其使曰:“本心相過,今先赴義,尋還就君。”及歸,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舊交。
還至,轉從事中郎,俄遷長史。在朝隤然,仗正順而已,門無雜賓。常會神情獨得,便超然命駕,徑之龍山,顧景酣宴,造夕乃歸。溫從容謂君曰:“人不可無勢,我乃能駕馭卿。”后以疾終于家,年五十一。
始自總發,至于知命,行不茍合,言無夸衿,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飲,逾多不亂。至于任懷得意,融然遠寄,旁若無人。溫嘗問君:“酒有何好,而君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又問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漸近自然。”中散大夫貴陽羅含,賦之曰:“孟生善酣,不愆其意。”光祿大夫南陽劉耽,昔與君同在溫府,淵明縱父太常夔嘗問耽:“君若在,當已作公不?”答云:“此本是三司人。”為時所重如此。淵明先親,君之第四女也。凱風寒泉之思,實鐘厥心。謹按采行事,撰為此傳。懼或乖謬,有虧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戰戰兢兢若履深薄云爾。
贊曰:孔子稱:“進德修業,以及時也。”君清蹈衡門,則令聞孔昭;振纓公朝,則德音允集。道悠運促,不終遠業,惜哉!仁者必壽,豈斯言之謬乎!
譯文
已故孟君,諱名嘉,字萬年,江夏郡鄂縣人氏。曾祖父孟宗,因孝行而聞名,在吳國做官,為司空。祖父孟揖,晉惠帝元康年間做過廬陵太守。孟宗死后葬在武昌郡新陽縣,子孫在那里安家,于是成為該縣人氏。孟嘉君少年喪父,奉養母親同二弟住在一起,娶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的第十女為妻,在家孝敬長輩,兄弟和睦,無人能使他們相互疏遠,為此受到當地人的稱贊。孟嘉君襟懷淡泊,語言簡默,很有度量,二十歲時,已受到同輩人的敬佩。同郡的郭遜,以清高的節操而聞名,當時名聲在孟嘉之上。他常贊嘆孟嘉溫文儒雅、平易曠達,認為自己不如孟嘉。郭遜的堂弟郭立,也是有才華有志向之人,他與孟嘉同時而名聲相當,卻常對孟嘉推許心
這是陶淵明為自己已故的外祖父孟嘉所作的一篇傳記。孟嘉長期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僚佐,最后為其長史。《晉書·桓溫傳》后附有《孟嘉傳》。他是陶淵明曾祖父陶侃之婿,娶陶侃第四女為妻,為東晉名士。若更往遠處追溯,陶淵明還受到其先祖更大的精神洗禮:一為陶侃的母親(剪)發留賓的感人故事,這在《世說新語·賢媛》篇中有記載;一為孟嘉的曾祖父孟宗,二十四孝之一“哭竹生筍”的主角。陶淵明深受其家庭傳承的影響。
這篇文章約作于東晉元興元年(402年),一說作于隆安五年(401年),陶淵明之母孟氏亦卒于此年。逯欽立認為,這篇文章是年后陶淵明居憂期間所寫。陶淵明懷著思母的急切之心,飽含對外祖父
展開閱讀全文 ∨,創作背景這是陶淵明為自己已故的外祖父孟嘉所作的一篇傳記。孟嘉長期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僚佐,最后為其長史。《晉書·桓溫傳》后附有《孟嘉傳》。他是陶淵明曾祖父陶侃之婿,娶陶侃第四女為妻,為東晉名士。若更往遠處追溯,陶淵明還受到其先祖更大的精神洗禮:一為陶侃的母親(剪)發留賓的感人故事,這在《世說新語·賢媛》篇中有記載;一為孟嘉的曾祖父孟宗,二十四孝之一“哭竹生筍”的主角。陶淵明深受其家庭傳承的影響。
這篇文章約作于東晉元興元年(402年),一說作于隆安五年(401年),陶淵明之母孟氏亦卒于此年。逯欽立認為,這篇文章是年后陶淵明居憂期間所寫。陶淵明懷著思母的急切之心,飽含對外祖父崇尚之意,寫下了這篇充滿清高傲世之情、自然風流之趣的孟嘉傳記。▲
,參考資料:完善
1、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96-306 2、 方盛漢.陶淵明與魏晉風流———從 《孟府君傳》說起.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10),賞析這篇文章是陶淵明除《五柳先生傳》外唯一一篇寫人傳記,不見載于正史,故為別傳。文章重點講述了“庾亮問風俗得失”、“率多時彥中鶴立雞群”、“對皇帝不受任命不行拜禮”、“重陽龍山登高落帽”、“高陽許詢雅相知得”、“神情獨得顧景酣宴”、“漸進自然的絲竹人聲”和“好酣飲逾多不亂的酒中趣”等充滿清高傲世之情、自然風流之趣的故事,展示了孟嘉溫雅平曠、沖默遠量、行不茍合、言無夸衿、任懷得意、融然遠寄的品質個性和清操美德,塑造了孟嘉風流倜儻、名冠州里、聲流京邑、儔類咸敬、盛德名流的形象。
在這篇傳記中,作者重點講述了幾個代表事情,如庾亮贊嘉、褚裒識嘉、龍山落帽(孟嘉落帽)、龍山造飲
展開閱讀全文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有客有客,爰來宦止。秉直司聰,惠于百里。飱勝如歸,聆善若始。 匪惟諧也,屢有良游。載言載眺,以寫我憂。放歡一遇,既醉還休。實欣心期,方從我游。......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辰 一作:晨)......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有客有客,爰來宦止。秉直司聰,惠于百里。飱勝如歸,聆善若始。 匪惟諧也,屢有良游。載言載眺,以寫我憂。放歡一遇,既醉還休。實欣心期,方從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