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遼東一帶九月時節蘆葉將斷,遼東地方小孩兒們采制蘆管。
新制蘆管聲音清悲多么動聽,一支曲于隨著風兒飄滿海邊。
海邊一帶樹木凋零天已下霜,吹起蘆管聲音嘹亮月色蒼蒼;
白狠河北戍邊士卒更添愁恨,玄兔城南離鄉人兒都要斷腸。
遼東將軍長安宅中賓客云集,讓那美女手持蘆管吹起樂曲,
歡奏蘆管調兒啾颼勝過洞簫,曲子聲盧多么幽遠賽過橫笛。
半夜時分大堂之上賓客來說,只將蘆管聲聲吹起把酒相勸,
聲音精巧驚動路旁絲絲楊柳,又似梅花朵朵飄下落向后園。
座上客人愛聽管瞥不愿離去,高卷珠簾遍插紅燭再整酒席;
遼
詩的開頭四句寫蘆管的產地及其聲音特色。前兩句在點明蘆管來歷的同時,勾劃出九月深秋、蘆葉遍地、遼東小兒采蘆管的風俗畫;后兩句則寫蘆管聲的清悲,并以“風飄海頭滿”來加以渲染;蘆管的清悲,透露出邊地的凄清和悲涼,以蒼涼氣氛引起全詩。詩的次四句承開頭繼續寫蘆管聲音的凄清悲涼。前兩句用蕭索的海樹、下霜的天空和蒼蒼的月色構成凄涼的邊地景象來襯托蘆管聲調的凄清悲涼,后兩句則又以遠離鄉土、久戍邊地的士卒們的心情來陪襯蘆管聲調的凄清悲涼。以上八句通過邊地景物的烘托,人物心情的陪襯來寫蘆管聲調“清且悲”的特色。
以下十二句寫裴將軍宅中酒宴之間吹奏蘆管。前四句先點出“遼東將軍長安宅”這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詩的開頭四句寫蘆管的產地及其聲音特色。前兩句在點明蘆管來歷的同時,勾劃出九月深秋、蘆葉遍地、遼東小兒采蘆管的風俗畫;后兩句則寫蘆管聲的清悲,并以“風飄海頭滿”來加以渲染;蘆管的清悲,透露出邊地的凄清和悲涼,以蒼涼氣氛引起全詩。詩的次四句承開頭繼續寫蘆管聲音的凄清悲涼。前兩句用蕭索的海樹、下霜的天空和蒼蒼的月色構成凄涼的邊地景象來襯托蘆管聲調的凄清悲涼,后兩句則又以遠離鄉土、久戍邊地的士卒們的心情來陪襯蘆管聲調的凄清悲涼。以上八句通過邊地景物的烘托,人物心情的陪襯來寫蘆管聲調“清且悲”的特色。
以下十二句寫裴將軍宅中酒宴之間吹奏蘆管。前四句先點出“遼東將軍長安宅”這一地點及高堂美女、佳賓滿座的環境,然后以“啾颼”、“窈窕”形容蘆管聲調之美妙,井與洞簫、橫笛比較來突出其美妙。宴中之人只覺其動聽,而不覺其清悲,與上文比較,已另是一副筆調。次四句接上文仍以時間為線索,進一步描繪蘆管聲調之巧:不僅使《折楊柳》、《落梅花》等名曲為之遜色,而且使陌上楊柳、園中梅花為之驚動,詩人巧妙地運用雙關手法,把對曲調的描寫與對景物的想象結合起來,既構成優美的意境,又突出了蘆管曲調的無與倫比。詩的最后四句仍以時間為線索,寫更闌人靜,而賓主都沒滿足,在人們的這種反映中進一步突出蘆管音調之動人。蘆管在無休無止地吹下去,詩歌也就在這種無休無止的蘆管聲調中結束。
這首詩寫蘆管,分兩方面來寫。前幅八句與的是海樹蕭條、嚴霜滿天、月色蒼蒼那樣一個邊地環境中的蘆管聲,其聲凄清悲涼,傳達的是戍邊戰士的憂愁;后幅十二句寫的是珠簾高卷、紅燭羅列、佳賓滿座那樣一個將軍宅地中的蘆管聲,其聲美妙精巧,傳達的是將軍高官們的歡娛。遼東戍邊是無止無休的,宅中酒宴也是無止無體的,二者通過“蘆管”貫穿起來而又在客觀上形成鮮明對照。遼東將軍而于長安宅中作樂,洞簫、橫笛聽得膩了,邊地的蘆管便成了他們最為新巧別致的助酒之物,諷刺之意是富于筆端的。這首詩前半寫蘆管聲,而以邊地景物來烘托,以言其“清且悲”;后半寫蘆管聲,而以“會佳客”、“客未回”、“聽未足”為線索,以蘆管與簫、笛之類樂器,與《折楊柳》、《落梅花》之類樂曲比較并以對景物的想象來渲染,以言其“窈窕”精巧,手法是很高明的。全詩深宏闊大,波瀾起伏,意境深遠蒼涼與清幽婉秀疊用交錯。▲
,參考資料:完善
1、 劉開揚.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164-165 2、 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15-219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