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田婦嘆

蘇軾〔宋代〕〔〕

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霜風來幾時。
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
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
汗流肩赪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
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
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才在苦惱今年稻谷熟得這樣遲,還指望不久就有秋風起。
誰知秋風起來時,還夾著劈頭瓢潑的大雨。
風雨不歇地下潮濕,耙頭鐮刀都長出霉衣。
眼睜睜看著黃金金稻穗泡在泥地里,心里好比刀兒在割陣陣的疼。
眼睛哭干淚哭盡,老天爺還是下雨不肯停。
個把月來搭個茅棚棚田埂上睡,天轉晴趕緊收谷用車兒運回。
滿身汗肩頭壓得通通紅,買谷人還價就和買糠碎米一個樣!
沒辦法只好賣牛去交稅,沒燒的只有拆屋來煮吃的。
目光短救眼前急還不知行不行,哪里想得到明年還會不會有饑荒。
官家眼下要的是錢不要米,說是要用錢親近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首詩在江南秋雨成災的背景下創作而成,詩中描繪了江浙一帶農民的悲慘生活情景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對苛稅弊政的揭露抨擊。全詩分為二大段,前八句為第一大段,寫雨災造成的苦難,后八句為第二大段,寫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澇。這首詩敘事抒情,間用議論,寫得真實動人,含蓄而情深。

  詩的開頭二句寫今年粳稻的成熟期甚晚,幸虧沒有多時秋天就來到了。點明了秋收的季節。緊接著詩人運轉筆鋒,直寫雨災。“霜風”二句寫滂沱大雨使快成熟的粳稻無法開鐮收割。爬梳的農具因長期大雨潮濕而發了霉,鐮刀也生了銹。這里用農具“出菌”、“生衣”來表現災情之嚴重,使常景變成了奇句,顯示出詩人獨特的藝術才華。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首詩在江南秋雨成災的背景下創作而成,詩中描繪了江浙一帶農民的悲慘生活情景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對苛稅弊政的揭露抨擊。全詩分為二大段,前八句為第一大段,寫雨災造成的苦難,后八句為第二大段,寫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澇。這首詩敘事抒情,間用議論,寫得真實動人,含蓄而情深。

  詩的開頭二句寫今年粳稻的成熟期甚晚,幸虧沒有多時秋天就來到了。點明了秋收的季節。緊接著詩人運轉筆鋒,直寫雨災。“霜風”二句寫滂沱大雨使快成熟的粳稻無法開鐮收割。爬梳的農具因長期大雨潮濕而發了霉,鐮刀也生了銹。這里用農具“出菌”、“生衣”來表現災情之嚴重,使常景變成了奇句,顯示出詩人獨特的藝術才華。

  “眼枯淚盡雨不盡”,這是化用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的詩意。在即將收割的秋季遇上連續如注的大雨,農民必定憂心如焚,傷心得落盡眼淚。必不忍心看著金黃色的稻穗倒伏在泥田里。“茅苫”二句由內心的傷痛轉寫搶收的行動。為了搶救粳稻,農民在田頭邊搭起了茅草棚,住宿在里面看管了一個月。好不容易盼到了晴天,趕緊搶收運載而歸。然而他們卻不能享受這辛勤勞動得來的果實。

  “汗流”以下八句通過谷賤傷農的事實,抨擊了造成錢荒的新法流弊。詩人先敘述農民擔糧入市,汗流浹背,磨腫肩膀;后寫米價低賤就同糠和碎米一樣。經過多么艱苦的勞動,換來的卻是那么微薄的收入。“賣牛”二句承上揭示了賦稅的繁重。農民無奈只有賣牛湊錢納稅,為了燒飯,只得拆下屋里的木頭,以解救燃眉之急,而顧不上明年的饑荒。這種夸張的筆墨,與司馬光在熙寧七年(1074年)《應詔言朝政闕失狀》中所寫農民“若值兇年,無谷可糶,吏責其錢不已,故賣田,則家家賣田;欲賣屋,則家家賣屋;欲賣牛,則家家賣牛”一樣,都是片面的夸大言辭。不過,在新法條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規定賦稅要錢不收米。當時百姓有米而官府不要米,百姓無錢而必要錢。這就造成一時米賤錢荒的社會問題。詩中“官今要錢不要米”,觸及時政流弊的實質。“西北”句是指當時為了抗擊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的建議,對西北沿邊羌人蕃部進行招撫,雖有利于鞏固邊防,但也花費了不少錢。這必然加重人民的負擔,而官吏催逼,唯錢是求,使農民走投無路,難以為生。最后二句借用典故收結,把全詩的氣氛推到了高潮。龔遂任勃海太守,黃霸任潁川太守,他們都是以恤民寬政著名的官吏。這里的“龔黃滿朝”是帶著明顯嘲諷意味的。“河伯婦”,是用《史記》中西門豹傳的故事。在戰國時鄴縣豪紳與女巫假托“河伯娶婦”,敲詐勒索,殘害百姓。西門豹任鄴縣令時,為民除害,施計把巫婆投入河中。作者借用來表明百姓被逼得無路可走,不如投河自盡。這種用意蘇軾后來在元祐元年(1086年)寫的《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中說得很明確:“二十年間,因欠青苗,至賣田宅、雇妻子、投水自縊者,不可勝數,朝廷忍復行之歟?”

  蘇軾這首譏訕新法的詩篇,它的特點并不是用政治圖解的方式來表達思想傾向,而是選取典型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的行動,通過敘事抒情,間用議論的方式,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真實動人。全詩的結構布局緊緊扣住詩題的“嘆”字,寫得層次分明而又步步深入。首先嘆息稻熟苦遲,其次哀嘆秋雨成災,復次喟嘆谷賤傷農,末以嘲諷官吏,逼民投河作結,更令人怵目驚心。整個詩篇的字里行間充滿了詩人對勞動農民苦難遭遇的深切同情,盡管這是與反對新法的偏見交織在一起,也是不能輕易抹煞的。▲

,

參考資料:完善

1、 霍松林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1-343
創作背景
這首詩在江南秋雨成災的背景下創作而成,詩中描繪了江浙一帶農民的悲慘生活情景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對苛稅弊政的揭露抨擊。全詩分為二大段,前八句為第一大段,寫雨災造成的苦難,后八句為第二大段,寫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澇。這首詩敘事抒情,間用議論,寫得真實動人,含蓄而情深。
蘇軾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祐六年(1061)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