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襄陽古道灞陵橋

完顏璹〔宋代〕〔〕

襄陽古道灞陵橋,詩興與秋高。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云飛隴首,風落江皋。夢到鳳凰臺上,山圍故國周遭。
譯文及注釋
注釋 襄陽:今湖北襄陽市。
灞陵橋:在陜西西安東。
玉塞:玉門關(guān)。
隴首:亦稱隴坻、隴坂,為陜西寶雞與甘肅交界處險塞。
江皋:江邊。
鳳凰臺:在江蘇南京。
賞析
賞析

  這是一首感今追昔之作,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此類作品,并不拘泥于一時一地一物,而是筆勢跳躍,地域轉(zhuǎn)換涉及頗廣,古今上下,縱橫多變。既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澎湃激蕩的感情,又是刻意而為的婉轉(zhuǎn)的筆法。因為詞人雖然憂念國事,對金朝衰勢焦灼悲苦,但迫于政治環(huán)境的險惡,此種心情,卻不敢直接表白,只能委婉地透露,故在此詞中用典頗多,但其用典渾化無痕,意深而筆曲,頗為耐人尋味。

  上片首句以灞陵古道起,氣勢頗為宏大。灞陵橋,即霸橋。《三輔黃圖》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此處以此地起首,當然不是寫離別,而是要緬懷英雄業(yè)績之意。因為在歷史上,這一帶曾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激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是一首感今追昔之作,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此類作品,并不拘泥于一時一地一物,而是筆勢跳躍,地域轉(zhuǎn)換涉及頗廣,古今上下,縱橫多變。既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澎湃激蕩的感情,又是刻意而為的婉轉(zhuǎn)的筆法。因為詞人雖然憂念國事,對金朝衰勢焦灼悲苦,但迫于政治環(huán)境的險惡,此種心情,卻不敢直接表白,只能委婉地透露,故在此詞中用典頗多,但其用典渾化無痕,意深而筆曲,頗為耐人尋味。

  上片首句以灞陵古道起,氣勢頗為宏大。灞陵橋,即霸橋。《三輔黃圖》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此處以此地起首,當然不是寫離別,而是要緬懷英雄業(yè)績之意。因為在歷史上,這一帶曾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激烈的戰(zhàn)斗,涌現(xiàn)出了眾多威名赫赫的英雄人物:雄才大略、一統(tǒng)中華的秦始皇、“按劍清八極,歸酣歌《大風》”的漢高祖劉邦;漢初功臣蕭何,韓信、張良;漢武帝時的封疆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射虎南山的飛將軍李廣,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等等,他們在這里都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事跡。詞作者由古跡“灞陵橋,想到了這些英雄人物,又不禁聯(lián)想到金朝國勢衰落,卻無人能象這些英雄那樣,擔當起挽救國家于危亡中的大業(yè),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fā),故有”詩興與秋高“句。”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雄豪“雖是化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豪杰“句,但卻毫無突兀之感,實在是作者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既抒發(fā)了他追念前代英雄豪杰的真情實感,同時也流露出他對國家缺乏棟梁之才,不知前途如何的深切的憂慮。

  下片,沿上片起首之意,依然以地名入詞。玉塞,即玉門關(guān),又稱玉關(guān),“霜清玉塞”意玉門關(guān)外,霜清月冷,“云飛隴首著,風落江皋”則更顯凄清。

  后兩句,出自南粱柳惲《搗衣詩》“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這三句都是寫秋景,皆對應了上片“秋高”二字。同時也婉轉(zhuǎn)地表露了作者的生活窘?jīng)r。《金史》本傳曾載詞人“客至,貧不能具酒肴。”可見,此三句不同地域的秋景描寫,也未嘗不是作者孤凄,憤懣心境的曲折表露。后兩句“夢到鳳凰臺上,山圍故國周遭”則化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及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詩句,充溢著強烈的感傷之情,表達了詞人對故都燕京昔日繁華、昌明盛世的深切懷念。往日國家興旺,才人輩出,而今冷落凄涼,缺少棟梁之才;兩相對襯,詞人是多么的焦灼,心中的悲憤、憂慮向誰傾述?讀罷此句,那種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思宛如感同身受。嘆寥寥數(shù)句,能達此立意,可見作者是個極具才華的詞人。▲

,

本節(jié)內(nèi)容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創(chuàng)作背景
完顏璹

完顏璹(1172-1232)本名壽孫,字仲實,一字子瑜,號樗軒老人。金世宗孫,越王完顏永功長子。「天資雅重,薄于世味」(《中州集》卷五),累封密國公。天興元年(1232)蒙古軍攻金者汴梁,圍城中以疾卒,年六十一。《金史》卷八五附傳永功。璹博學有俊才,喜為詩。平生詩文甚多,自刪其詩存三百首,樂府一百首,號《如庵小稿》詩詞賴《中州集》以傳。周泳先《唐宋金元詞鉤沉》輯為《如庵小稿》一卷,凡九首。元好問推......[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shù)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