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益〔唐代〕〔〕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社會大動亂中離別了十年,竟然在長大成人時意外相逢。
初見不相識還驚問名和姓,稱名后才想起舊時的面容。
說不完別離后世事的變化,暢談停止時已聽到黃昏寺院的鳴鐘。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憂愁不知又隔幾重?

注釋
外弟:表弟。言別:話別。
十年離亂:在社會大動亂中離別了十年。離亂:一作“亂離”。
一:副詞。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問姓”兩句:“問姓”與“稱名”互文見義。
別來:指分別十年以來。來,后也。滄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變化,有如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那樣。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此詩描寫了詩人同表弟在亂離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話別的傷感場面,抒發(fā)了真摯的至親情誼和人生聚散離合無定的感慨,從側(cè)面反映了動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全詩用凝煉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xì)節(jié),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xiàn)了社會動亂中人生聚散的獨特一幕,具有強(qiáng)烈的生活真實感。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開門見山,介紹二人相逢的背景。這里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出離別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說明這是社會動亂中的離別。它使人想起,發(fā)生于李益八歲到十六歲時的安史之亂及其后的藩鎮(zhèn)混戰(zhàn)、外族入侵等戰(zhàn)亂。三是說二人分手于幼年,“長大”才會面,這意味著雙方的容貌已有極大變化。他們長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此詩描寫了詩人同表弟在亂離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話別的傷感場面,抒發(fā)了真摯的至親情誼和人生聚散離合無定的感慨,從側(cè)面反映了動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全詩用凝煉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xì)節(jié),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xiàn)了社會動亂中人生聚散的獨特一幕,具有強(qiáng)烈的生活真實感。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開門見山,介紹二人相逢的背景。這里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出離別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說明這是社會動亂中的離別。它使人想起,發(fā)生于李益八歲到十六歲時的安史之亂及其后的藩鎮(zhèn)混戰(zhàn)、外族入侵等戰(zhàn)亂。三是說二人分手于幼年,“長大”才會面,這意味著雙方的容貌已有極大變化。他們長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頗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現(xiàn)出這次重逢的戲劇性。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正面描寫重逢。他們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寫的“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中的情景顯然不同。互相記憶猶新才可能“疑夢”,而李益和表弟卻已經(jīng)對面不能相認(rèn)了。看來,他們是邂逅相遇。詩人抓住“初見”的一瞬間,作了生動的描繪。面對陌生人,詩人客氣地詢問:“貴姓?”不由暗自驚訝。對一個似未謀面者的身份和來意感到驚訝。

  “稱名”和“憶舊容”的主語,都是作者。經(jīng)過初步接談,詩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來就是十年前還在一起嬉戲的表弟。詩人一邊激動地稱呼表弟的名字,一邊端祥對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記憶中關(guān)于表弟的印象。

  詩人從生活出發(fā),抓住了典型的細(xì)節(jié),從“問”到“稱”,從“驚”到“憶”,層次清晰地寫出了由初見不識到接談相認(rèn)的神情變化,繪聲繪色,細(xì)膩傳神。而至親重逢的深摯情誼,也自然地從描述中流露出來,不需外加抒情的筆墨,已經(jīng)為讀者所領(lǐng)略了。

  頸聯(lián)“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表現(xiàn)了這傾訴別情的場面。分手以來千頭萬緒的往事,詩人用“滄海事”一語加以概括。這里化用了滄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同時也透露了作者對社會動亂的無限感慨。

  兩人熱烈地交談,從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話音。敘談時間長,正表明他們情誼的深長。“暮天鐘”并不是單純作為日暮的標(biāo)志而出現(xiàn)的。它表明二人敘談得十分入神,以至顧不上觀望天色的變化,也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只有遠(yuǎn)處傳來寺院的鐘聲,才使他們意識到原來已是黃昏。作者在這一聯(lián),避實就虛,擇取了敘舊時間很長這個側(cè)面,表現(xiàn)出二人歡聚時的熱烈氣氛和激動心情。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明日”,點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陽)的道路,這里提示了表弟即將遠(yuǎn)行的去向。“秋山又幾重”則是通過重山阻隔的場景,把新的別離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點明時令的同時,又隱蘊著作者傷別的情懷。從宋玉開始,就把秋天同悲傷聯(lián)系在一起了。“幾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離亂”相呼應(yīng),使后會難期的惆悵心情,溢于言表。

  這首詩不以奇特警俗取勝,而以樸素自然見長。全詩以凝煉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xì)節(jié),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xiàn)了社會動亂中與親人久別后不期而遇又匆匆離散的場面,抒寫了親人間真摯的情誼,也表現(xiàn)了動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無奈。詩人借時事動亂中人生聚散的獨特一幕,表達(dá)出無盡的詩情。▲

,

參考資料:完善

1、 李靜 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43 2、 范之麟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01-702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當(dāng)作于安史之亂之后的藩鎮(zhèn)割據(jù)時期。唐代自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爆發(fā)安史之亂,至公元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結(jié)束,旋即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時斷時續(xù),一直延續(xù)到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785年)才大體告一段落,歷時三十年。此詩就是在這種動亂的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李益

李益(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八歲時,逢安史之亂,西北地區(qū)常受到外族侵?jǐn)_,李益離開家鄉(xiāng)。唐代宗大歷四年(769)中進(jìn)士,歷任象鄭縣尉等職位低下的小官。其后棄官而去,游燕、趙間,在藩鎮(zhèn)帳下任幕僚十八年,長期征戰(zhàn)南北,經(jīng)過多次戰(zhàn)爭,所以他對邊塞的軍旅生活非常熟悉,寫了不少描寫邊塞風(fēng)光、謳歌戰(zhàn)士慷慨激昂為國捐軀的詩歌。在藝術(shù)上能夠吸收樂府民歌的特點,節(jié)奏和諧,語言優(yōu)美精煉。......[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fēng)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quán)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fēng)。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