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

張元干〔宋代〕〔〕

雨急云飛,驚散暮鴉,微弄涼月。誰家疏柳低迷,幾點流螢明滅。夜帆風駛,滿湖煙水蒼茫,菰蒲零亂秋聲咽。夢斷酒醒時,倚危檣清絕。
心折。長庚光怒,群盜縱橫,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兩宮何處,塞垣祗隔長江,唾壺空擊悲歌缺。萬里想龍沙,泣孤臣吳越。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場秋風急雨,驚散了傍晚的烏鴉,雨過之后,天氣豁然開朗,一會兒一輪明月高懸夜空,發出了清冷的月光。秋柳枝條稀疏,在暮色中模糊不清,幾只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忽明忽滅的亮光,乘舟揚帆,滿湖水氣上升,在月色下朦朧蒼茫看不分明,水中雜亂的菰蒲被秋風吹得搖曳零亂,發出瑟瑟悲鳴的凄切聲響,酒醒夢斷時,倚著桅桿心中更加悲傷凄切了。
悲傷到心中摧折,連金星都發怒了,國難當頭之時出現叛亂,金兵入侵囂張到了極點。想要引來天河之水,洗掉中原被敵人屠殺的同胞血肉。徽、欽二帝現在又在何處?目前南宋和金的邊境只有一江之隔,形勢更是十分危急。而自己再有壯志也不過與南朝時的王處仲一樣,白白擊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該詞上片寫景,開頭便寫了“雨急云飛”的自然景象,這是詞人對當時政治形勢危急險惡的形象暗示。 “暮天涼月”點明時令與具體時間——在秋季的某一天暴雨過后,從傍晚到晚上。接著由景及人,寫詞人泛舟湖上所見的兩岸景色:秋柳枝條稀疏,螢火蟲發出忽明忽滅的光。詞人在這里抹上一層陰暗、凄涼的色彩,表達了詞人凄切、悲愴之情。接著由遠及近,看見滿湖水氣上升,聽到水中雜亂的菰蒲被秋風吹得發出瑟瑟悲鳴的凄切聲響。這里詞人既寫了景色,又寫到了聲音,二者交織在一起,使詞中所刻畫的意境更顯得清冷寂寥。在一片凄惋的秋景中,詞人心中充滿無比深沉的悲愁,只好借酒澆愁,以醉解千愁了。

  下片是抒情, “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該詞上片寫景,開頭便寫了“雨急云飛”的自然景象,這是詞人對當時政治形勢危急險惡的形象暗示。 “暮天涼月”點明時令與具體時間——在秋季的某一天暴雨過后,從傍晚到晚上。接著由景及人,寫詞人泛舟湖上所見的兩岸景色:秋柳枝條稀疏,螢火蟲發出忽明忽滅的光。詞人在這里抹上一層陰暗、凄涼的色彩,表達了詞人凄切、悲愴之情。接著由遠及近,看見滿湖水氣上升,聽到水中雜亂的菰蒲被秋風吹得發出瑟瑟悲鳴的凄切聲響。這里詞人既寫了景色,又寫到了聲音,二者交織在一起,使詞中所刻畫的意境更顯得清冷寂寥。在一片凄惋的秋景中,詞人心中充滿無比深沉的悲愁,只好借酒澆愁,以醉解千愁了。

  下片是抒情, “心折,長庚光怒”,由情及景,把詞人郁積在心的滿腔悲憤,噴薄而出,一氣呵成。 “心折”兩字比喻傷心到了極點。詞人在這里用“心折”是承上啟下的,既說明悲傷的程度,又展示了下文由景及情聯想到了的國難國恥:金人氣焰猖狂,幾年前擄走徽欽二帝,現在又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好河山,長江竟成了國家的邊界。自己和抗戰派人士則受到壓抑,只能悲歌哭泣,無力挽救天下,洗雪國恥。“群盜猖獗”,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群盜”指賣國求榮甘當金人走狗的漢奸與投降派,如黃潛善、劉豫之流;一種解釋認為“群盜”是反語,指被投降派誣蔑為“盜”的風起云涌的抗金義兵。兩種解釋都認為“群盜縱橫,逆胡猖獗”是對當時形勢的高度概括。“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則是全詞的主旋律,集中體現了抗戰派和廣大人民的愿望:收復中原,洗雪國恥,拯救水深火熱中的民眾。詞最后兩句,將“愛國”與“忠君”結合在一起,亦是當時的時代環境使然。

  該詞在寫法上主要應用的是情景交融,上片所寫的凄涼暗淡的景物,既包含著詞人悲涼抑郁的感情,又暗寓著動蕩危亡的政治局面;下片提到的“長庚”、“天河”,也是詞人抬頭所見的空中星宿。詞人從此展開聯想,進行議論和抒情,寫出了自己的滿腔悲憤與豪情壯志。▲

,

參考資料:完善

1、 傅德岷,李書敏.中華愛國詩詞散文鑒賞大辭典:重慶出版社,1997年:160-161頁
創作背景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即己酉年)春天,金兵大舉南下,直逼揚州。高宗(即南宋開國皇帝趙構)從揚州渡江南下,狼狽南逃,這時長江以北地區全部被金兵占領。詞人為了避難而南行,是年秋天在吳興(今浙江湖州)乘舟夜渡,感慨時事心生悲哀,寫下了這首悲壯的詞作。
張元干

元干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名動,進士出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張元干受其家風影響,從小聰明好學,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隨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縣)已能寫詩,常與父親及父親的客人唱和,人稱之“敏悟”。......[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