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我曾經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風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個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頭望向松風亭,還在高處,心想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這樣想了一會兒,忽然對自己說:“這里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經掛在漁鉤上的魚兒忽然得到了解脫。如果人們都能領悟隨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馬上就要上陣殺敵,耳邊聽得戰鼓聲聲,想到前進殺敵也是死,逃跑受到軍法處置也是死,到那時,一樣能放下顧慮,很好地休息一番。
注釋
松風亭:在廣東省惠陽縣東彌陀寺后山嶺上。
嘗:曾經。
寓居:暫居。
文章題目標明“記游”,本可記述游歷經過和松風亭的由來及四周的景物。但蘇軾非為敘事,而是明理。從“意謂如何得到”,悟出世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的道理。這種即時放下,隨遇而安,“當甚么時,也不妨熟歇”的曠達態度,正是蘇軾從自己豐富的人生磨礪中,觸動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來令人沮喪的遭遇,換個角度想,豁然開朗,“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這種思考方式,在后來貶謫過程中不斷從蘇軾筆下表現出來,這既是蘇軾對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種積極反抗——以樂處哀,又是蘇軾在具體現實中始終不墮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種曠遠開闊境地的呈示。
文章讀來有味,是因為作者寫出了他由“思欲就亭止息”到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文章題目標明“記游”,本可記述游歷經過和松風亭的由來及四周的景物。但蘇軾非為敘事,而是明理。從“意謂如何得到”,悟出世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的道理。這種即時放下,隨遇而安,“當甚么時,也不妨熟歇”的曠達態度,正是蘇軾從自己豐富的人生磨礪中,觸動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來令人沮喪的遭遇,換個角度想,豁然開朗,“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這種思考方式,在后來貶謫過程中不斷從蘇軾筆下表現出來,這既是蘇軾對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種積極反抗——以樂處哀,又是蘇軾在具體現實中始終不墮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種曠遠開闊境地的呈示。
文章讀來有味,是因為作者寫出了他由“思欲就亭止息”到悟出“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后的自得心情。這自得既表現在他對作出決定后“是心”“忽得解脫”的描述,又表現在他對“若人悟此”當有之事的想像。其實,他的自得,實是對隨遇而安人生態度的肯定。小品僅記作者生活中的一點感受,并不追求情節的完整和事理的嚴密,思之所至,筆亦隨之。又出語平淡、通俗卻意味深永,能真實再現作者為人坦誠、天真、達觀、有趣的一面。
文中寫蘇軾思緒變化過程,跌宕起伏,頓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話說出,真率親切。其間幾處宋時口語的運用,更能收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藝術效果。▲
,參考資料:完善
1、 熊禮匯編撰.唐宋八大家文章精華 (第二版):湖北長江出版集團,2007.08 第2版:第541頁 2、 陶文鵬,鄭園編選.蘇軾集:鳳凰出版社,2006.11:第318頁 3、 蔣松源主編.歷代小品山水:崇文書局,2010.01:第228頁 4、 陳霞村,閻鳳梧著.唐宋八大家文選 下:三晉出版社,2008.08:第407頁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