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高樓縹緲在紫綠雙色之間,良辰與樂事都湊齊全,從古至今,著實很難。感時懷舊,獨自凄然。
圓月和玉樹只閃現于夜夜,菊花與人貌卻經行在年年。不知來年,我將跟誰一道賞觀。
注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縹緲(piāo miǎo):隱隱約約若有若無貌。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危樓:高樓。
良辰樂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諸彥,共盡之矣。”
璧月瓊枝:
作品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以樂景寫愁情。開端“縹緲危樓紫翠間”一句,寫紫氣升騰的青山中間隱約可見的高樓,這種神仙洞府般的美景作了餞別宴會的自然背景(略帶人文色彩),然而“感時懷舊獨凄然”,詞人在這離別的時刻,禁不住感嘆時光的流逝,懷念值得回首的往事,獨自傷心起來。顯而易見,這是以樂景寫愁情。詞人面對使人快樂的美景尚且有“凄然”之感,可以想見離別時悲傷情緒的濃重,是收到了雙倍的藝術效果的。
二是富于理趣。這首小詞就有三處表現出哲理意趣。第一是上片的“良辰樂事古難全”一句,實際意思是說,天下良辰(美好的時光)、美景、賞心、樂事,這四者自古以來就是難以同時存在的。這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作品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以樂景寫愁情。開端“縹緲危樓紫翠間”一句,寫紫氣升騰的青山中間隱約可見的高樓,這種神仙洞府般的美景作了餞別宴會的自然背景(略帶人文色彩),然而“感時懷舊獨凄然”,詞人在這離別的時刻,禁不住感嘆時光的流逝,懷念值得回首的往事,獨自傷心起來。顯而易見,這是以樂景寫愁情。詞人面對使人快樂的美景尚且有“凄然”之感,可以想見離別時悲傷情緒的濃重,是收到了雙倍的藝術效果的。
二是富于理趣。這首小詞就有三處表現出哲理意趣。第一是上片的“良辰樂事古難全”一句,實際意思是說,天下良辰(美好的時光)、美景、賞心、樂事,這四者自古以來就是難以同時存在的。這里“良辰”涵蓋“美景”,上承起句而言;“樂事”涵蓋“賞心”,轉出下句悲傷之意。雖有現成出典,卻從詞人的親身體驗出發,表達了自然與人生的高度和諧的境界(具有共時性)不可多得這樣的感喟,還是耐人尋味的。第二是過片“璧月瓊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兩句,寫對別后歲月的想象,同樣運用了有關語典。前一句以“璧月瓊枝”狀寫美的境界,以“夜夜”形容時間的漫長,而由于不能與友人相聚,佳境也無法共賞,詞人用一“空”字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深深遺憾;后一句以“菊花”與“人貌”對舉,其實是“歲歲相似”與“年年不同”相形,或者說是以花開依舊來反襯人貌已非,從而深化了詞人的人生感慨。第三,是篇末推想“不知來歲與誰看”。這里的“來歲”應指來年今日,所“看”的對象則包括開頭所寫的自然美景,也包括過片寫到的“璧月瓊枝”這種美的境界。而冠以“不知”二字,便傳寫出人生無常(由時間的推移引起人事的變化)、佳期難再的唱嘆,
總之,這首小詞在抒寫離愁別緒的同時,也寫下了詞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某些哲理性思考,而又不失詩的韻味;雖然調子低了一些,留下了佛家思想的痕跡,能給人以豐厚的啟示。▲
,參考資料:完善
1、 葉嘉瑩主編,蘇軾詞新釋輯評 上冊,中國書店,2007.1,第250-252頁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