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狄宗亨

王昌齡〔唐代〕〔〕

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皋煙。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水清澈蟬鳴不歇,遠望暮色蒼茫洛陽樹色依稀可辨。
送君離去后心中愁緒無窮盡,只能空度這涼風颯颯的秋天。

注釋
暮:傍晚。
鳴皋:山名。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嵩縣東北。

賞析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朋友的詩,全詩內容是詩人對朋友真摯情誼的表達,抒發的是惜別之情。

  “秋在”“暮”字可以看出送行的時間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說明天晴氣爽,“暮蟬”,黃昏的時候還有蟬在鳴叫。“洛陽”是詩人與狄宗亨惜別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陽市;“鳴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縣東北,陸渾山之東有“鳴皋山”,相傳有白鶴鳴其上,故名。又稱九皋山,山麓有鳴皋鎮。本句中的“樹色”和“煙”是寫景,暮色蒼茫中洛陽“樹色”依稀可辨,這是實寫;在洛陽是看不到鳴皋的“煙”的,但與朋友惜別時,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煙霧朦朧,這是虛寫。

  詩的后兩句直抒情懷。“愁不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朋友的詩,全詩內容是詩人對朋友真摯情誼的表達,抒發的是惜別之情。

  “秋在”“暮”字可以看出送行的時間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說明天晴氣爽,“暮蟬”,黃昏的時候還有蟬在鳴叫。“洛陽”是詩人與狄宗亨惜別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陽市;“鳴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縣東北,陸渾山之東有“鳴皋山”,相傳有白鶴鳴其上,故名。又稱九皋山,山麓有鳴皋鎮。本句中的“樹色”和“煙”是寫景,暮色蒼茫中洛陽“樹色”依稀可辨,這是實寫;在洛陽是看不到鳴皋的“煙”的,但與朋友惜別時,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煙霧朦朧,這是虛寫。

  詩的后兩句直抒情懷。“愁不盡”說明兩人情誼非同一般和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后句側重點是“空度”,他說,你走了我很惋惜無人與我做伴,只能白白度過這個涼風颯颯、氣候宜人的秋天。這兩句語意淺近,而詩人與狄宗亨的深厚情誼卻表現得十分深刻,即所謂“意近而旨遠”。

  這首詩語言通俗流暢,含意雋永深沉,雖然只有四句,但卻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因為一首“七絕”只有二十八個字,表現的思想感情又較復雜,這也就難怪詩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現豐富的內容,如第二句以“煙”字概括說明想象中的鳴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現詩人對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筆。▲

,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創作背景
王昌齡

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為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故世稱王江寧。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是一代七絕圣手。其詩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