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干畫馬贊

蘇軾〔宋代〕〔〕

韓干之馬四:其一在陸,驤首奮鬣,若有所望,頓足而長鳴;其一欲涉,尻高首下,擇所由濟,跔蹐而未成;其二在水,前者反顧,若以鼻語,后者不應,欲飲而留行。
以為廄馬也,則前無羈絡,后無箠策;以為野馬也,則隅目聳耳,豐臆細尾,皆中度程,蕭然如賢大夫、貴公子,相與解帶脫帽,臨水而濯纓。遂欲高舉遠引,友麋鹿而終天年,則不可得矣;蓋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而無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韓干所畫的馬有四匹:其中一匹在陸地上,頭高高地昂起來,正搖動著鬃毛,好像在看什么東西似的,它頓頓腳,正高聲地長鳴;其中一匹想要過河,馬臀高高,馬頭在下,正在選擇渡河的地方,正在小步徘徊而沒渡成;其中二匹在水里面了,前面那匹馬正在回頭看,好像是在用鼻子說話,而后面那匹馬卻不應答,似乎想喝水而留步不走。
如果把他們當作是飼養(yǎng)的馬匹的話,可是它們前面沒有馬籠頭罩住,后面沒有皮鞭鞭打。如果把它們當作是野外的馬匹的話,可是它們的眼睛有棱有角,耳朵豎得高高的,胸脯豐滿,馬尾細細的,都合乎良馬的標準。這些馬瀟灑得像賢大夫,像貴公子,紛紛寬衣解帶,脫下冠帽,靠近水流而在清洗帽帶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是一篇雜贊小品。這篇文章是對韓干繪畫作品的評述,內(nèi)容高遠有意趣。前段干練明潔的描述了畫中四馬的神姿妙態(tài);后段展開聯(lián)想,以馬比人,使馬更加氣度非凡,并贊揚了一種熱愛自然、超塵脫俗的生活態(tài)度。全文用字精煉,造句尤有特色,前段多用四字短句,后段變以雜言,整散相間,富于節(jié)奏美,堪稱古代散體韻文的精品。

  文章起筆細致描述:馬有四匹,神態(tài)各異。有的昂首長鳴,有的下水探路,有的回頭反顧,有的原地駐步。“驤首奮鬣”是狀馬奮然欲奔的動態(tài)。“頓足而長鳴”是摹其聲。“尻高首下”系繪馬下河去探路之狀。“跔蹐”是寫具體的探水的樣子。“反顧”系回頭看同伴。“若似鼻語”是揣摩其心理語言。“不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是一篇雜贊小品。這篇文章是對韓干繪畫作品的評述,內(nèi)容高遠有意趣。前段干練明潔的描述了畫中四馬的神姿妙態(tài);后段展開聯(lián)想,以馬比人,使馬更加氣度非凡,并贊揚了一種熱愛自然、超塵脫俗的生活態(tài)度。全文用字精煉,造句尤有特色,前段多用四字短句,后段變以雜言,整散相間,富于節(jié)奏美,堪稱古代散體韻文的精品。

  文章起筆細致描述:馬有四匹,神態(tài)各異。有的昂首長鳴,有的下水探路,有的回頭反顧,有的原地駐步。“驤首奮鬣”是狀馬奮然欲奔的動態(tài)。“頓足而長鳴”是摹其聲。“尻高首下”系繪馬下河去探路之狀。“跔蹐”是寫具體的探水的樣子。“反顧”系回頭看同伴。“若似鼻語”是揣摩其心理語言。“不應”為不答應。“留行”為停止不走。這一自然段的描寫很有講究:四匹馬,一分為二,前兩匹分寫,后兩匹合寫;前者勾勒動態(tài),后者則狀靜態(tài);前者在岸邊陸地,后者卻在水里;動者顯其剛烈不羈的風骨,靜者現(xiàn)其文靜而細謹?shù)男郧椤屿o結合,高低相宜,前后有致,形象對比鮮明,構圖錯落疏朗,頗有戰(zhàn)國議論散文縱橫捭閩,繁筆鋪排的遺風。

  第二自然段延展思維,推測議論馬的性質(zhì),提煉文眼。是“廄馬”還是“野馬”,問而不答,引人深思。這是對第一自然段所狀馬之形神的拓展,也是議論時所必需的鋪墊。“皆中度程”,點破其符合良馬的標準,一語收來,初步點染出旨意:這種野性尚未脫盡的廄馬,其實就是久處官場、意欲歸隱,卻又擺不脫仕宦羈絆的人。其后,作者進一步敘議發(fā)掘,說它們那種瀟灑自得的樣子,就像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和貴公子,一同解開衣帶,脫下帽子,在河邊洗滌被污染的帽纓,何等愜意啊!“友麝鹿”,意思是說要辭官歸隱,寄情山水。可是,要歸隱何其難哉!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就曾表達過這樣的憂慮:“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就是當時作者矛盾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的寫照。既然左右為難,那就不管它功名利祿、毀譽得失,只管悠閑自得、逍遙自在地打發(fā)日子吧。其亂中尋靜,忙里偷閑,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曠達態(tài)度鮮明地顯露了出來。該段以議為主,以敘為輔,議得精當,敘得扼要。引用“濯纓”的典故,說明一旦跳出官場的快樂自得的神情,豐富了寓意,突出了主題。

  這篇文章不足一百五十字,篇幅異常精短,卻展示了一個豐富的心理世界和復雜的生活理念,折射出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人文背景,容量著實大。文章由馬及人,以人比馬,兩層推進,既寫出了馬的瀟灑自得,又寫出了人的清高閑雅,文脈遷延,皆歷歷可見;馬人相喻,委婉明意,隱顯兼用,意趣濃郁,既無直露之感,又無晦澀之嫌,表現(xiàn)出作者謀篇構意的匠心。寫馬,主要采用先敘后議法,其實也是十分藝術的說明法;寫人,則敘議交融;而對馬的贊賞,對政治社會的厭惡,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無奈的感情無不充溢于字里行間。全文用字極其精煉,造句尤有特色,第一段多用四字短句,第二段變以雜言,整散相間,富于節(jié)奏美,堪稱古代散體韻文的精品。▲

,

參考資料:完善

1、 陳振鵬 章培恒.古文鑒賞辭典(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401-1402 2、 楊振中.走進文言文.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162
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yǎng)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祐六年(1061)經(jīng)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shù)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