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平道中

道潛〔宋代〕〔〕

風蒲獵獵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水邊的香蒲長得又嫩又長,微風吹來,蒲葉搖曳多姿,發出獵獵的響聲,賣弄它那輕盈的體態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飛來,想要在蒲草的葉尖上停留,卻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穩。農歷五月間,走在臨平山下的路上,可以欣賞到汀洲間的水面上,盛開著許多鮮艷的荷花。

注釋
臨平:指臨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東北。
風蒲獵獵:風吹蒲草發出的聲響。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莖可供編織用。獵獵,形容風聲的象聲詞。
欲立:想要站立。這里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
藕花:荷花。
汀洲:水中平地或水邊平地,這里指汀洲間的水面。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宋詩區別于唐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宋詩更重視對畫意的表現。考其原因,或許是宋代繪畫特別發達,而許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畫家和詩人兩種身份的緣故(順便應該提到,宋代的題畫詩也較之前代更為發達)。蘇軾、米芾諸人固不必說,即如張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擁鼻微吟半醉中。夾路桃花新雨過,馬蹄無處避殘紅。”鄭獬《絕句》:“田家汩汩水流渾,一樹高花明遠村。云意不知殘照好,卻將微雨送黃昏。”武衍《湖邊》:“日日湖邊上小車,要尋紅紫醉年華。東風合與春料理,忍把輕寒瘦杏花。”李顯卿《溪行》:“枯木扶疏夾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朝陽不到溪灣處,留得橫橋一板霜。”法具《東山》:“窗中遠看眉黛綠,盡是當年歌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宋詩區別于唐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宋詩更重視對畫意的表現。考其原因,或許是宋代繪畫特別發達,而許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畫家和詩人兩種身份的緣故(順便應該提到,宋代的題畫詩也較之前代更為發達)。蘇軾、米芾諸人固不必說,即如張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擁鼻微吟半醉中。夾路桃花新雨過,馬蹄無處避殘紅。”鄭獬《絕句》:“田家汩汩水流渾,一樹高花明遠村。云意不知殘照好,卻將微雨送黃昏。”武衍《湖邊》:“日日湖邊上小車,要尋紅紫醉年華。東風合與春料理,忍把輕寒瘦杏花。”李顯卿《溪行》:“枯木扶疏夾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朝陽不到溪灣處,留得橫橋一板霜。”法具《東山》:“窗中遠看眉黛綠,盡是當年歌吹愁。鳥語夕陽人不見,薔薇花暗小江流。”都描寫精工,詩中有畫。道潛這首詩寫蒲葦受風的聲形,寫蜻蜓在蒲葦上站立不穩的姿態,寫臨平山下,經行之處滿眼盛開的荷花,也是充滿濃重的畫意,表現了宋詩在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但是,詩人們所追求的詩中有畫,并不是詩等于畫,而是詩畫相通,特色兼具。因為,一般說來,詩是動態藝術,畫是靜態藝術。此詩雖有畫意,但強調了自然景物的聲形、姿態,仍帶有詩的特點,是二者完美結合的典范。所以,蘇軾作為對詩畫都非常內行的作家,一見此詩,就為之激賞。宗室曹夫人還根據詩意畫了一幅《臨平藕花圖》。

  詩描寫五月仲夏臨平山下水邊風光,是“詩中有畫”的佳作。首句推出一個近景:一片水邊的蒲草,在風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現自己輕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寫一只或數只蜻蜓,因風吹蒲動,想要站在蒲草上,總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與風蒲仿佛在互相爭戲,頗有風趣。第三句,承上啟下,宛轉變化,補敘出前兩句所寫風景的時間、地點、位置,也為結句的寫景作了交代和鋪墊。第四句,于風蒲背后展開自近到遠的風景:在山下道路兩邊,一望無際的荷花開滿了水面,鮮明地表現出夏日江南水鄉清麗動人的景色。至此,一幅大小映襯、遠近有致、動靜相生、工筆與寫意相結合的圖畫,便清晰而富有層次地展現在大家眼前。詩歌無一句一字抒情,卻在所寫景物中讓讀者感受到內心的閑適以及對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詩人把蒲草擬人化了,寫得它像有知覺、有感情似的,在有意賣弄它的輕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間姿態,也寫得很傳神。作者靜中寫動,以動襯靜的藝術技巧,十分高超。▲

,

參考資料:完善

1、 趙山林,潘裕民.桃李春風一杯酒——宋詩經典解讀:中西書局,2009-10-1:第110-111頁
創作背景
道潛

道潛,幼不茹葷,以童子誦《法華經》,剃度為僧。內外典無所不讀,能文章,尤喜詩。初與秦觀友好,蘇軾為杭州地方官時,道潛居住在智果精舍中。遇到蘇軾,在坐賦詩,揮筆而就。蘇軾甚愛之,認為他的詩句清絕,與林逋不相上下。此后二人交往甚篤,唱和往還,結為忘形之交。張邦基在《墨莊漫錄》中記載,道潛本名曇潛,蘇軾改為今名。蘇軾遭貶謫居黃州后,道潛不遠千里相從,居留一年多時間,后復回於潛西菩山中。到蘇軾貶居海南,道......[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