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歌

劉琨〔魏晉〕〔〕

朝發(fā)廣莫門,暮宿丹水山。
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
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
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
系馬長松下,發(fā)鞍高岳頭。
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
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
浮云為我結,歸鳥為我旋。
去家日已遠,安知存與亡?
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戲我側。
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
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窮。
惟昔李騫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
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晨由廣莫門出發(fā),晚間投宿在丹水山。
左手拉著繁弱大弓,右手揮動龍淵寶劍。
回過頭望一望宮闕,俯身駕車飛奔向前。
按著馬鞍長長嘆息,傷心的淚兒像流泉。
拴著馬兒在長松下,卸下馬鞍在高山顛。
凜烈的悲風不住吹,泠泠的澗水流不斷。
揮一揮手兒長相辭,悲泣哽咽不能再言。
浮云飄來為我集結,歸鳥飛來為我盤旋。
離家的日子已長遠,怎知生存還是死還。
在荒林中慷慨悲歌,抱著雙膝獨自感傷。
麋鹿在我面前游轉,猿猴蹦跳戲弄一旁。
錢財糧食已經用光,薇蕨已老豈能當糧。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首詩作者采用樂府舊題寫作,充分反映途中的艱辛情狀和胸間的忠憤,慷慨悲涼。《文選》李善注,這首詩以四句為一解,合九解成一篇。

  首解四句寫登程。下筆就寫“朝發(fā)”、“暮宿”,是記實,也見出受命北去時行程的迅急:早晨剛出都城北門——廣莫門,日暮已到了大河之北、丹水的發(fā)源地——丹水山,進入并州境內。這里,詩人用夸張筆法渲染出行色的匆忙,也透露了他急于赴國難的心情。接著寫出自己兩手所持的是像古代繁弱、龍淵那樣的名弓寶劍;而“彎”(開弓)、“揮”兩個富動態(tài)性的詞,既說明他是行進在“胡寇塞路”的險境之中,隨時都需要用武,也足以顯現(xiàn)出作者一往無前的英武氣概。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首詩作者采用樂府舊題寫作,充分反映途中的艱辛情狀和胸間的忠憤,慷慨悲涼。《文選》李善注,這首詩以四句為一解,合九解成一篇。

  首解四句寫登程。下筆就寫“朝發(fā)”、“暮宿”,是記實,也見出受命北去時行程的迅急:早晨剛出都城北門——廣莫門,日暮已到了大河之北、丹水的發(fā)源地——丹水山,進入并州境內。這里,詩人用夸張筆法渲染出行色的匆忙,也透露了他急于赴國難的心情。接著寫出自己兩手所持的是像古代繁弱、龍淵那樣的名弓寶劍;而“彎”(開弓)、“揮”兩個富動態(tài)性的詞,既說明他是行進在“胡寇塞路”的險境之中,隨時都需要用武,也足以顯現(xiàn)出作者一往無前的英武氣概。

  次解寫戀闕心情。作者年輕時(作詩時也只三十六歲)正處西晉初期的安定階段,在繁華的洛陽城里,他也曾有過詩酒從容、文友會聚的一段優(yōu)游生活。洛陽城里巍峨的宮闕,是過去國家安定隆盛的標志,也是他前階段優(yōu)游生活的見證。自經變亂,現(xiàn)在已到了“國已不國”的地步。往事成塵,歸來無日。這使他心情上不能不有所留戀,在行動上也就表現(xiàn)為“顧瞻”長“望”。望中最矚目的是宮闕,是“俯仰御飛軒”。這句意思應是說,宮中廊宇高低,遠望宛如急行中車輛的起伏。作者心目中,這時已經把靜態(tài)中的宮中廊宇和身邊行進中車輛的動態(tài)混而為一了。撫今思昔,不自禁“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

  三解寫途中小憩。京都已落在遙遠的后方,現(xiàn)在系馬、解鞍的所在是荒寂的高山頭、長松下,入耳的只有秋末的烈烈悲風和泠泠澗流的聲響。這四句用了音韻諧協(xié)的偶句,著力烘染出一幅秋山窮旅圖。

  四解寫小憩中的心情。與熟悉的京都和那里的人揮手長辭了,黯然無言,惟余哽咽。甚至空中的浮云也凝定不流,飛鳥也回旋不去。耳目所接,竟如天地萬物都在助人興悲。后兩句寫境,卻更增強情的抒發(fā)。

  五解繼寫一時心中所想。這時心頭縈繞不去的是離家日遠,前路茫茫,境地險惡,存亡未卜。在這窮荒山林中,慷慨激昂,也是徒然,只有抱膝獨坐,思緒紊亂,五內如焚。這是作者胸懷、心情的真實表白。

  六解寫當前困境。身處窮林,惟與麋鹿、猿猴為伍。資糧乏絕,無以充饑。看看麋鹿、猿猴還有野草、山果果腹,可以游戲自得,實在令人自嘆不如。經此映襯,愈見出人的困窘不堪。這解和四解一樣,都疊用兩個“我”字,產生了對面傾訴的親切感。

  七解寫困境中的自慰、自奮。作者深知重任在身,不容徬徨,終于重提轡韁,號召部下繼續(xù)前行;同時,也在絕巖中,聊自吟詠舒嘯,稍暢胸懷。他的重行振作,是由于在所承受的傳統(tǒng)思想中找到了若干支撐力量:自己當前的處境,正是古人也曾慨嘆的“世衰道微”的時世;孔子在陳絕糧,就曾對弟子子路說過“君子固窮”的話,何況是我輩。他精神上終于獲得了寬解。

  八解是在自慰、自奮之余,又作轉折,寫出內心的隱憂:歷史上曾有過李陵對匈奴以少擊眾,最后勢窮力屈,過期不得歸來,被迫降敵的事。李陵在降敵前也是盡忠竭力了,降敵后亦常懷歸志,但漢武帝卻不予諒解,反而殺了他的母弟妻子。現(xiàn)在朝廷多事,不暇外顧,自己孤懸一方,后援難繼,困窘之情亦與李陵相去不遠,不能不對未來抱憂興嘆。

  九解是全篇的結尾,也是樂府常見的結束形式。但在此篇,卻不是單純的套用。從上文所寫,可見作者前途艱危正多,路也正長,有如他所要歌唱的曲子一樣悲而且長。哀怨深沉,實在不忍、也無心重陳了。重陳,只是使自己、也使聽者心傷而已。

  全詩風格悲壯,語調蒼涼,感情真摯,用語簡練,鮮明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報國之志。全篇九解,一氣貫注;逐解換韻,聲情激越。既多側面地表現(xiàn)了辭家赴難、身處窮窘、忠憤填膺的作者的完整形象,也真實地反映他所處的時亂世危、朝廷不振、兇荒滿目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有著史的價值。全詩辭旨愀愴悲壯,千載之下,感人猶深。▲

,

參考資料:完善

1、 吳小如.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434-435頁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晉懷帝永嘉元年(307),當時作者受任并州刺史,九月末自京城洛陽前往并州治所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據《晉書》記載,劉琨自敘九月底出發(fā),道險山峻,胡寇塞路;一路招募流亡,以少擊眾,冒險而進,轉斗至晉陽,這首詩描述的就是當時途中所見所感和對時局的憂危忠憤的心情。
劉琨

劉琨(二七一──三一八),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省無極縣東北)人。他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少年時即以雄豪著名,好老莊之學。晉懷帝永嘉元年他出任并州刺史,愍帝建興二年拜大將軍,建興三年又官至司空。曾多次和劉聰、石勒作戰(zhàn),失敗后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謀劃討伐石勒共扶晉室,不料竟被段匹磾所殺,年四十八。他是一個貴族階級的愛國者,他的理想是匡扶晉室。在外族入侵的情況下,輾轉于北方抗敵。但由于他「素豪奢,嗜聲色......[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和郭主簿·其二

陶淵明〔魏晉〕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jié)。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酬丁柴桑

陶淵明〔魏晉〕

有客有客,爰來宦止。秉直司聰,惠于百里。飱勝如歸,聆善若始。 匪惟諧也,屢有良游。載言載眺,以寫我憂。放歡一遇,既醉還休。實欣心期,方從我游。......

讀山海經·其十

陶淵明〔魏晉〕

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辰 一作:晨)......

和郭主簿·其二

陶淵明〔魏晉〕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jié)。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酬丁柴桑

陶淵明〔魏晉〕

有客有客,爰來宦止。秉直司聰,惠于百里。飱勝如歸,聆善若始。 匪惟諧也,屢有良游。載言載眺,以寫我憂。放歡一遇,既醉還休。實欣心期,方從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