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叟

白居易〔唐代〕〔〕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敕牒榜鄉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杜陵老頭居住在杜陵,每年種了貧瘠的田地一頃多。
三月份沒有雨刮著旱風,麥苗不開花不多枯黃死。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沒熟都已經干枯。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報告真相,急迫收租、兇暴征稅以求通過考核得獎賞。
典當桑園、出賣田地來繳納官府規定的租稅,明年的衣食將怎么辦?
剝去我們身上的衣服,奪掉我們口中的糧食。
虐害人傷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鉤、牙齒象鋸一樣地吃人肉!
不知什么人報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憐憫、了解人們的困苦。
白麻紙上書寫著施恩布德的詔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稅。
昨天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倍帕辏孛?,即漢宣帝陵,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的少陵原上。白居易這首新樂府詩的主角是一位家住在長安市郊的土生土長的農民,他世世代代以種地為業,守著一頃多的薄田,過著衣食不繼的日子。中國文人的詩歌中,少不了風花雪月,也有的是閑情雅致,但是有意識地不但以農民作為作品的主人公,而且真正站在勞苦大眾的立場上,為他們鳴冤叫屈、打抱不平的作品,還是不多見的。在這一點上,白居易可以說是做得非常突出的一位了。他所以能夠在詩歌中大聲疾呼地為民請命,并不是想在題材上獵奇出新,而是源于他對朝廷政治前景和國計民生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作者一再把視角投向生活在最底層的群眾,他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倍帕?,地名,即漢宣帝陵,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的少陵原上。白居易這首新樂府詩的主角是一位家住在長安市郊的土生土長的農民,他世世代代以種地為業,守著一頃多的薄田,過著衣食不繼的日子。中國文人的詩歌中,少不了風花雪月,也有的是閑情雅致,但是有意識地不但以農民作為作品的主人公,而且真正站在勞苦大眾的立場上,為他們鳴冤叫屈、打抱不平的作品,還是不多見的。在這一點上,白居易可以說是做得非常突出的一位了。他所以能夠在詩歌中大聲疾呼地為民請命,并不是想在題材上獵奇出新,而是源于他對朝廷政治前景和國計民生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作者一再把視角投向生活在最底層的群眾,他們的生活過得十分悲慘,而且向來是無人過問的。這位不知姓甚名誰的杜陵叟處在水深火熱的困境中而不能自拔。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三月無雨,并不是指的農歷三月整整一個月不下雨,而是說從808年冬天到第二年春天連續三個月沒有下雪和下雨。據史料記載,這一年直到閏三月才下了一場像樣的雨,為此,白居易還專門寫了一首《賀雨》詩表達他當時喜悅的心情。在靠天吃飯的日子里,長安市郊的“杜陵叟”去年秋天辛辛苦苦播下的冬小麥,從下種到返青就沒有一滴雨水的滋潤,結果還沒有到秀穗的時候大多已經干黃枯死了。夏糧既然沒有收成,只有指望秋糧了,可是農民們萬萬沒有想到,秋天九月一場早來的霜降,卻使得“杜陵叟”可憐的愿望又一次成為了泡影,地里的秋莊稼還沒有成熟就都被凍死而干枯了。兩季糧食幾乎顆粒無收,這就是白居易在序中所交待的“農夫之困”,也是“天災之困”。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遍L吏,泛指上級長官,這里是指的杜陵所在地的地方官??颊n,指古代考查官員政績的好壞,以此作為升降的標準。原來這位地方官大人明知手下的“農夫”受了天災,卻不向上方報告災情,而是愈發加緊橫征暴斂,強行收取租稅。他要造成一個“大災之年不減稅收”的政績,以取悅上方,給朝廷留下一個稱職的印象,為他以后的加官晉爵打下基礎。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如何?”這兩句詩是說,“杜陵叟”在大荒之年,遇上這樣不顧百姓死活的“長吏”,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理,只好忍痛把家中僅有的幾棵桑樹典當出去,可是仍然不夠繳納“官租”,迫不得已,再把賴以為生的土地賣了來納稅完糧。可是桑樹典了,“薄田”賣了,到時候連“男耕女織”的本錢都沒有,第二年的生計也沒有辦法了。這種來自“長吏”的人禍,讓“農夫之困”愈發雪上加霜。

  看到“杜陵叟”面對的“人禍之困”比“天災之困”更加無情、更加殘酷時,白居易的心情再也無法平靜了。本來從詩歌的一開始,他是以第三人稱的面目出現的,可是寫到這里,他義憤填膺,轉而以第一人稱的身份出場控訴起來,“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意思是:“典了桑樹,賣了薄田,織不了布,種不上地,到時候沒吃沒穿,我們怎么生活啊?”這種由第三人稱到第一人稱的轉換,實際上是作者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他已經全然忘記了他是朝中大夫的尊貴身份,而自覺地站在了無依無靠的“杜陵叟”一邊,這對于一個封建文人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著名的漢樂府《陌上?!分杏羞@樣的詩句:“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蹦且彩钦驹谠娭兄魅斯涣龅牡谝蝗朔Q的口吻,不過,因為那首詩本來就是樂府民歌,所以不足為奇,它所表達的是勞動人民對他們這個階級的優秀女子的由衷自豪與熱愛,可白居易并不是窮苦百姓中的一員,而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士大夫,所以這種感情角色的自然換位,對于封建社會的官僚階層的絕大多數成員來說,是根本不可想像的,而白居易這種古道熱腸、俠肝義膽,完全是“詩圣”杜甫“民胞物予”精神的直接繼承,而且這也是他能在后來接過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優良傳統,發起新樂府運動的重要主觀因素。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這是白居易站在“杜陵叟”的立場上,對那些統治階級中,只管個人升官而不顧百姓死活的貪官污吏而進行的面對面的嚴厲痛斥,情急之中,竟把他們比喻成了“鉤爪鋸牙食人肉”的“豺狼”,而且采用了語氣極為強烈的反問句式,激憤之情躍然紙上而溢于言表。作為一個衣食無憂的政府官吏,能夠對“農夫之困”如此感同身受,能夠如此直接激烈地為人民鳴不平,在當時實在是不多見的。

  詩歌的前半部分,作者的內心是很沉痛的。而在詩歌后半部分的一開始,苦不堪言的“農夫”的命運似乎出現了一絲轉機,“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白麻紙上放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卑茁榧?,古時詔書用白紙頒布,到了674年——676年期間(唐高宗上元年間),因為白紙容易被蟲蛀蝕,所以一律改用麻紙。放德音,宣布恩詔,即下文所言減免賦稅的詔令。京畿,古時稱國都周圍的地區。杜陵所在地屬國都長安的郊區。白居易在詩里只說了“不知何人”,其實這位關心民生疾苦、視民如子的“何人”,根據史料記載正是白居易“本人”,是他上書憲宗,痛陳災情之重,才使深居九重的皇帝動了惻隱之心,大筆一揮,居然免去了京城災區當年的賦稅。讀者看到這里,也會為顆粒無收的“杜陵叟”的命運松了一口氣??墒橇钭髡呷f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切只不過是障眼法而已,不管皇帝的免稅是否出于真心,但是官吏卻是絕不肯照章辦事的,因為這樣一來,他們的政績就要受到影響,他們的官路也會不再亨通。所以,他們自有一套陽奉陰違的“錦囊妙計”,那就是拖延不辦,對此,白居易也是莫可奈何的了。

  “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尺牒榜鄉村。”里胥是鄉鎮中的低級官吏;這里的“榜”是張貼的意思?;实鄣拿舛愒t書才剛剛由那班“里胥”們神氣活現地公布到家家戶戶,可這一切已經無濟于事了,因為“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一直要到絕大多數人家都“典桑賣地”,納完租稅之后,才將已經成為“一紙空文”的“尺牒”在鄉村中張貼公布,這已經沒有意義了。“里胥”們原本是沒有那么大的膽量,敢于欺上瞞下到如此地步的,其實是朝廷上下,沆瀣一氣,朋比為奸。白居易對此心知肚明,吃苦的還是那些無依無靠的貧苦百姓。他們一苦天災,二苦黑官,這正是“苛政猛于虎”。

  這首詩體現了作者視民如子的情懷,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敗。作者在《輕肥》詩中曾一針見血地控訴“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這首《杜陵叟》中,他更寫到“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白居易在義憤填膺地寫下上述的控訴時,并沒有意識到,他實際上已經觸及了封建社會那人吃人的兇殘野蠻的社會本質。事實上,每當災荒嚴重之際,由皇帝下詔蠲免租稅,而地方官照樣加緊盤剝勒索,不過是封建社會經常上演的雙簧戲而已。宋代詩人范成大就有一首《后催租行》中提到:“黃紙放盡白紙催,賣衣得錢都納卻。”說的也是一回事,在宋代,皇帝的詔書用黃紙寫,而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紙寫,在封建社會中,能夠對這種免的白免、催的照催的吃人雙簧戲進行最早、最有力的批判的,正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旗手——白居易?!?/p>,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創作背景
從808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春天,江南廣大地區和長安周邊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旱災。白居易是上書請求朝廷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憲宗皇帝,他不但批準了白居易的奏請,還下了一道“罪己詔”。沒想到詔書竟成了一紙空文。白居易在悲憤寫下了《輕肥》和《杜陵叟》兩首詩。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居下鄧邽(今陜西渭南縣)。早年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地接觸和了解。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請嚴緝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曾......[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