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譯文
婢女寒花,是我妻子的陪嫁丫環。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去世,葬在土山之上。她沒能服侍我到最后,這是命??!
寒花當初陪嫁來我家時,年方十歲,兩個環形發髻低垂著,一條深綠色的布裙長可拖地。一天天氣寒冷,家中正在燒火煮荸薺,寒花將已煮熟的荸薺一個個削好皮裝在小瓦盆中,已盛滿了,我剛從外面進屋,取來就吃;寒花立即拿開,不給我。我妻就笑她這種樣子。妻子經常叫寒花倚著小矮桌吃飯,她就吃,兩個眼珠慢慢地轉動著。我妻又指給我看,覺得好笑。
回想當時情形,不知不覺已經十年了。唉,真可悲啊!
注釋
寒花:作者原配夫人魏氏陪嫁過
文章明寫婢女寒花,卻幾次提及妻子魏孺人,表現出歸有光與魏孺人夫妻之間真摯深篤的感情。
文章首節開頭三句就點明了寒花身分、死去時日和安葬處所。“魏孺人媵也”,寒花不是一般婢女,而是作者所摯愛的前妻的隨嫁婢女。“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寒花時年僅十九歲,距魏孺人之死已四年?!霸崽撉稹?,寒花雖為婢女,仍擇地鄭重營葬。起首點明亡婢的特殊身分,意在點明與作者的特殊關系。亡婢、亡妻并述,因亡妻而及亡婢的愛屋及烏之情油然而生,因亡婢而及亡妻的追懷悼念之情亦隨之而出。這樣,既暗示了“葬志”的寫作動因,也開啟了下文對往事的回憶。領起了全篇。
節末一句:“事我而不卒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文章明寫婢女寒花,卻幾次提及妻子魏孺人,表現出歸有光與魏孺人夫妻之間真摯深篤的感情。
文章首節開頭三句就點明了寒花身分、死去時日和安葬處所?!拔喝嫒穗粢病保ú皇且话沔九亲髡咚鶕磹鄣那捌薜碾S嫁婢女?!凹尉付∮衔逶滤娜账馈?,寒花時年僅十九歲,距魏孺人之死已四年。“葬虛丘”,寒花雖為婢女,仍擇地鄭重營葬。起首點明亡婢的特殊身分,意在點明與作者的特殊關系。亡婢、亡妻并述,因亡妻而及亡婢的愛屋及烏之情油然而生,因亡婢而及亡妻的追懷悼念之情亦隨之而出。這樣,既暗示了“葬志”的寫作動因,也開啟了下文對往事的回憶。領起了全篇。
節末一句:“事我而不卒,命也夫!”長聲慨嘆,總寫悲情。這是敘事之后的感情迸發。本來寒花的隨侍左右尚可聊慰對亡妻的思念,而今她又不幸早逝,作者的感傷之情便無可遏止了。這里的“命”,不僅指寒花的命運,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應試、此時尚未中舉的作者本人命運。紅顏多薄命,生者亦坎坷,深沉的嘆息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調。
文章主體在第二節,憶寒花三事、孺人兩笑。
寒花三事:其一是初來時的打扮:“垂雙鬟,曳深綠布裳”。此記其稚態可憐。
其二是削荸薺時的調皮:“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此述其嬌態可噱。
其三是吃飯時的神情:“即飯,目眶冉冉動”。此言其憨態可笑。至此,寫出了寒花質樸、單純、天真的情態。孺人兩笑:前“笑之”,是稱許婢女而同嘲丈夫;后“又指予以為笑”,是引丈夫而共笑婢女。于此,既寫出了孺人慈愛、寬厚、善良的風神,也寫出了夫妻相得、主婢無問的閨房情趣。以上所憶,都是初媵時事,益見憶念的深遠。而所憶均以寒花起、以孺人結,既是扣題所需,益見旨歸所在。
最后一節,“回想是時”回應“初媵”??邕^時間的隔限,結束往事的憶想,回筆寫現在的心情:“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指寒花從“初媵”到此日之死的歲月。歡愉易逝,歲月如流,昔日饒有情趣的事徒增今日的悲感。“可悲也已”句,承第一節的“命也夫”再抒悼念之情,以短吁長嘆收筆,更顯得情深意長。
全文篇幅短小,構思巧妙,詳略得當。作者從日常生活的平凡瑣事中選材,詳細描寫了寒花的動作、性格、神態,自然平實,無雕琢之痕跡,富有感染力從體制上講,它運用了小巧靈活的新形式,并采用倒敘的手法,突出了寒花的形象,情感真摯,親切自然;另外,該文語言簡潔凝練,抒情真摯,記事生動,體現出歸有光散文善用極淡之筆,寫極濃之情的特點。▲
,參考資料:完善
1、 陳振鵬,章培恒主編.古文鑒賞辭典 下 第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7:第1581-1582頁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長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稱,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則尤不才為甚......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長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稱,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則尤不才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