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落日的余暉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圍合著的明月,如今這一個劫后余生的人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渲染柳色的煙霧漸漸地濃郁,笛子還吹奏著《梅花落》的怨曲哀聲,究竟誰能知道還有多少春意?正當元宵佳節日暖風和天氣,轉眼間難道不會有驟降風雨?有人來邀請我參加這般宴會、駕起寶馬香車來接,被我謝絕。
難以忘懷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閨門中的婦女多有閑暇游戲,記得特別偏愛正月十五那天,頭上戴插著翠鳥羽毛的帽子,還有用美麗的金線攆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的。到如今形象容貌十分憔悴,亂發像風吹霧散也懶得梳理,也懶得夜間出去看燈了。倒不如偷偷地守在簾兒底下,聽聽外面別人家的歡聲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時的感受。
詞的上片寫元宵佳節寓居異鄉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寫晚晴,正是度節日的好天氣,意境開闊,色彩絢麗。緊接“人在何處”四字,點出自己的處境:飄泊異鄉,無家可歸,同吉日良辰形成鮮明對照。(這里的“人”,有的評論者認為指李清照所懷念的親人,從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為好。)前三句寫當時的天氣,次三句寫當時的季節,“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想到“砌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時的感受。
詞的上片寫元宵佳節寓居異鄉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寫晚晴,正是度節日的好天氣,意境開闊,色彩絢麗。緊接“人在何處”四字,點出自己的處境:飄泊異鄉,無家可歸,同吉日良辰形成鮮明對照。(這里的“人”,有的評論者認為指李清照所懷念的親人,從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為好。)前三句寫當時的天氣,次三句寫當時的季節,“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四處充滿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詞人看來,畢竟“春意知幾許”,還遠不是很濃郁的。雖是“元宵佳節”,“融和天氣”,可是這些年來國事的變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詞人產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氣”之后,立即指出“次第豈無風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摻進了濃濃的隱憂。以上三小節結構相類,都是兩個四字句,是實寫,寫客觀景色的宜人,緊接著一個問句,反襯出主觀的不同感受。歸結到本篇的主題:身逢佳節,天氣雖好,卻無心賞玩。因此,雖然有“酒朋詩侶”用“香車寶馬”來邀請她去觀燈賞月,也只好婉言辭謝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風雨”,實際是國難當前,早已失去了賞燈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當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樣,詩人很自然地轉到當年汴京歡度節日的回憶上來。
詞的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當時宋王朝為了點綴太平,在元宵節極盡鋪張之能事。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從臘月初一直點燈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師民有似云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看燈。”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正月十六日”條也有類似的記載。這首詞里的“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寫的正是作者當年同“閨門”女伴,心情愉快,盛裝出游的情景。全是寫實,并非虛構。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飄流異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發蓬亂,雖又值佳節,又哪還有心思出外游賞呢?“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更反襯出詞人傷感孤凄的心境。
這首詞不僅情感真切動人,語言也很質樸自然。作者在這首詞的下片中,無論是用當年在汴京賞燈過節來作今昔對比也好,還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歡樂來反襯自己的處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劃出詩人當前的凄涼心情。真是語似平淡而實沉痛已極。更多李清照宋詞賞析請關注詩詞庫的李清照專欄。
這首詞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煉工致的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于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