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盛產(chǎn)明珠的合浦,如今已無明珠,盛產(chǎn)柑橘的龍洲,如今已無橘樹。
可見大自然盡管能創(chuàng)造萬物,州郡長官們的貪求也難以滿足。
江南的織婦們還未開始紡織,她們孵化的蠶兒剛剛開始蠕動。
縣官老爺騎馬來臨,撅著紫色的胡須,臉色猙獰。
他從懷中掏出一張方紙,上面寫著幾行征稅的通知。
“要不是太守大人發(fā)了牌氣,我怎會來到你這小小的居室!”
織婦跪拜向縣官求乞:“桑樹才剛發(fā)出幼嫩的芽子,
要等到春末的時候,絲車才能轉動繅絲。”
織婦向縣官通言語,小姑子把黃粱飯準備。
縣官酒足飯飽剛剛離去,緊接著又進來小
這首詩是現(xiàn)實性很強的敘事詩,主題鮮明,用語尖銳,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憤慨之情。這種憤慨之情籠罩著整首詩的畫面,也籠罩后面的敘事和描寫。
前四句先以兩個典故,指出大自然為人們提供了如此豐富的資源,也經(jīng)受不住“使君”之流的貪官無休止的搜刮,以此總括全詩。
接著敘事。“越婦未織作”二句敘述了時節(jié),用蠶“始蠕蠕”突出了節(jié)令很早很早。這個敘述極重要,這是構成全詩矛盾的一個先決條件,正是在這種節(jié)令上官府就來催收稅賦,更看出官府逼交稅賦的冷酷性。詩人用“騎馬來”這一行動寫出縣官擺威風的情景,然后用“獰色”一句刻畫縣官的肖像,引起讀者的憎惡感。這個縣官騎著高頭大馬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首詩是現(xiàn)實性很強的敘事詩,主題鮮明,用語尖銳,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憤慨之情。這種憤慨之情籠罩著整首詩的畫面,也籠罩后面的敘事和描寫。
前四句先以兩個典故,指出大自然為人們提供了如此豐富的資源,也經(jīng)受不住“使君”之流的貪官無休止的搜刮,以此總括全詩。
接著敘事。“越婦未織作”二句敘述了時節(jié),用蠶“始蠕蠕”突出了節(jié)令很早很早。這個敘述極重要,這是構成全詩矛盾的一個先決條件,正是在這種節(jié)令上官府就來催收稅賦,更看出官府逼交稅賦的冷酷性。詩人用“騎馬來”這一行動寫出縣官擺威風的情景,然后用“獰色”一句刻畫縣官的肖像,引起讀者的憎惡感。這個縣官騎著高頭大馬,滿臉橫肉,一副猙獰的顏色,再加上卷曲的紫色絡腮胡子,這就把縣官可怖可憎的嘴臉勾勒出來。“懷中一方板”兩句是動作描寫,這一動作描寫也有它深刻的含義:一方面寫出這個縣官氣勢洶洶,借著官府的公文毫不講理地催收賦稅;另一方面寫出縣官的催逼不是個人行動,而是官府的規(guī)定,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整個政府機構。“不因”兩句是語言描寫。這兩句話雖然簡單,但亦把縣官狐假虎威的行徑和盤托出;另外,用一“怒”字也把未出場的“使君”與縣官同是一丘之貉的本質(zhì)揭示得非常深刻。詩的這一層,通過肖像、行動、語言,從表及里地塑造了縣官這一人物形象,藝術性與思想性結合得很好。
“越婦拜縣官”六句,寫蠶婦的哀告以及被迫招待縣官酒飯的情景。這里用一個“拜”字,突出蠶婦說話時哀告的神情;再從蠶婦哀告的語言來寫出蠶婦的困境。“桑芽”尚小,蠶剛剛開始蠕動,哪有能力交賦稅;哀告中只能苦苦懇求縣官延期。這幾句話生動地把蠶婦的形象刻畫了出來。“小姑具黃粱”一句是對蠶婦形象的補充,這一描寫,把蠶婦可憐的處境表現(xiàn)得更值得同情了。賦稅無力交付,為了求情還得招待縣官一餐飯食。這幾句在貌似客觀的敘述之下,隱含著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兩句,把描寫往更深一層開拓,詩歌戛然而止,是不止之止,韻味悠長,耐人尋味。縣官大吃大嚼一頓,剛剛離開,而管理稅收的小吏又闖了進來。詩人用“踏飧”一詞形容縣官的吃相,帶著詩人強烈的憎恨之情。用“復”字寫簿吏隨之而至,百姓不可能有能力經(jīng)得他們無窮的騷擾。
這首詩寫得很有特色。首先,它將客觀敘述與主觀情感的抒發(fā)有機地交融在一起;將議論與敘事相互穿插,相互深化,收到了精警動人的藝術效果。其次,詩人攝取了表現(xiàn)力很豐富的細節(jié),使形象鮮明。如“獰色虬紫須”這一肖像描寫,“踏飧”這一細節(jié)描寫,把縣官的形象簡潔地勾畫出來。第三,對話也很有性格,縣官的話耍弄權術,蠶婦的話苦哀求情,都極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參考資料:完善
1、 閔澤平.李賀全集匯校匯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169-177 2、 周嘯天 等.唐詩鑒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560-562 3、 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026-1027 4、 吉新宏.觀望者:現(xiàn)實秩序中的李賀.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52-56 5、 錢鐘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47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