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李白〔唐代〕〔〕

閑夜坐明月,幽人彈素琴。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靜的夜里坐在明月下,聽著幽人盧先生彈奏起古琴。
忽然聽到《悲風》的曲調,又好像是《寒松》的聲音。
《白雪》的指法使您纖手忙亂,《綠水》的音節確實讓人養性清心。
可惜鐘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樣的知音。

注釋
閑夜坐明月:一作“閑坐夜明月” 。
鐘期:指鐘子期。

賞析
賞析

  “閑夜坐明月,幽人彈素琴”運用鋪敘的手法,描繪一幅夜里閑坐、明月當空、靜聽幽人彈素琴的落寞景致,為下文“世上無知音”的孤寂惆悵之情作鋪墊,埋伏筆。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聞“悲聲調”,宛若“寒松吟”,喧染悲涼的氛圍,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用擬人手法: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便于作者盡情發揮,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難覓的孤寂真情實感融入詩中,進而達到引人入勝之效果。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此句借用“鐘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緊扣上文,首尾呼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閑夜坐明月,幽人彈素琴”運用鋪敘的手法,描繪一幅夜里閑坐、明月當空、靜聽幽人彈素琴的落寞景致,為下文“世上無知音”的孤寂惆悵之情作鋪墊,埋伏筆。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聞“悲聲調”,宛若“寒松吟”,喧染悲涼的氛圍,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用擬人手法: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便于作者盡情發揮,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難覓的孤寂真情實感融入詩中,進而達到引人入勝之效果。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此句借用“鐘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緊扣上文,首尾呼應,使結構更為嚴謹,表達出詩人知音難覓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詩中《悲風》、《寒松》、《白雪》、《綠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寫隱士盧子順彈琴的高超的藝術水平,進而發出“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的感嘆。

  這首詩寫聽幽人彈琴,借以慨嘆世無知音。思想情緒未免有些消極,但其中也必定飽含著詩人一生坎坷、歷盡艱難的辛酸痛苦。一首詩中列出四首琴曲名來,可見李白對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寫《淥水》時,言其作用可以“清虛心”,這是李白的一個重要音樂觀點。其所以如此,恐與李白多受老莊思想影響有密切關系。

  從寫作上看,首寫彈琴,中寫琴曲,末寫慨嘆。在寫琴曲時,詩人以《寒松吟》比《悲風》,雖是以琴曲比琴曲,卻又使人能從曲名上想到它們之間的必然聯系,因為“悲”與“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風”與“松”則使人想到松濤,并進而想到樂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風入松》,傳為嵇康所作,“風”與“松”相連,可使人想起這一琴曲。此可見詩人的比喻是如何貼切!再者,“《白雪》亂纖手”一句,詩人不僅以一“亂”字,寫出彈琴動作的特點,而且從《白雪》還可使人想到纖手的白嫩,這樣的配詞,真是妙不可言!▲

,

參考資料:完善

1、 傅正谷選釋.唐代音樂舞蹈雜技詩選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03:29-30
創作背景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早年在蜀中就學漫游。青年時期,開始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游歷。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