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贊

司馬遷〔兩漢〕〔〕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太史公說:我從周生那里聽說,“舜的眼睛大概是雙瞳孔”,又聽說項羽亦是雙瞳孔。項羽也是雙瞳人。項羽難道是舜的后代么?為什么他崛起得這樣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亂的時候,陳涉首先發難反秦,一時間英雄豪杰紛紛起來,互相爭奪天下的人數也數不清。但是項羽并沒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權位,只不過奮起于民間,三年的時間,就發展到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賞王侯,政令都由項羽頒布,自號為“霸王”。雖然霸王之位并未維持到底,但近古以來未曾有過這樣的人物。 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戀故鄉楚地,流放義帝而自立為王,此時再抱怨王侯們背叛自己,那就很難了。自己夸耀功勞,獨逞個人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評析

  《項羽本紀》為《史記》的名篇,項羽是司馬遷重點刻畫的歷史人物之一。這篇贊語作為《項羽本紀》的結尾,用極為簡潔的文字,對項羽的一生作了歷史的總結,頗具權威性。項羽乃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為此這篇贊語也就從傳奇處入手:虞舜和項羽本來沒有血緣關系,然而兩個人都是雙瞳孔,司馬遷以兩個人在相貌上的這種共同特征,將項羽和虞舜聯系起來,從而提出自己的疑問:難道項羽是虞舜的后代嗎?這就更突出了項羽這個人物的神秘色彩。

  在論述項羽的光輝業績時,司馬遷強調了他創業的艱難,同時又突出了他發跡的迅速,以及他在歷史上的顯要地位。秦末群雄蜂起,逐鹿天下;而項羽本無尺寸之地,卻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

展開閱讀全文 ∨,評析

  《項羽本紀》為《史記》的名篇,項羽是司馬遷重點刻畫的歷史人物之一。這篇贊語作為《項羽本紀》的結尾,用極為簡潔的文字,對項羽的一生作了歷史的總結,頗具權威性。項羽乃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為此這篇贊語也就從傳奇處入手:虞舜和項羽本來沒有血緣關系,然而兩個人都是雙瞳孔,司馬遷以兩個人在相貌上的這種共同特征,將項羽和虞舜聯系起來,從而提出自己的疑問:難道項羽是虞舜的后代嗎?這就更突出了項羽這個人物的神秘色彩。

  在論述項羽的光輝業績時,司馬遷強調了他創業的艱難,同時又突出了他發跡的迅速,以及他在歷史上的顯要地位。秦末群雄蜂起,逐鹿天下;而項羽本無尺寸之地,卻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成為天下霸主,政由已出,是數百年未曾出現過的英雄人物。盡管項羽未能履踐天子之位,可司馬遷還是將他列入專為帝王設計的“本紀”之中。在司馬遷看來:項羽順應了歷史潮流,抓住了機遇,同時又具備了杰出的才能。項羽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滅秦稱霸的大業;然而僅僅過了五年,他便敗在劉邦的手下。司馬遷從兩個方面指出項羽失敗的原因:一為他殺義帝而自立,結果眾叛親離;二為奮其私智而不效法古代。司馬遷論述項羽失敗的原因有一定的正確性,但不全面。筆者認為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失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項羽勇猛過人卻生性殘暴,不聽謀士范增的建議,一錯再錯,最終眾叛親離。哪怕重回江東,也不能卷土重來。▲

,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創作背景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為“史圣”。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巨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兩漢〕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

西北有高樓

佚名〔兩漢〕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鴻鵠 一作:鳴鶴)......

贈從弟·其二

劉楨〔兩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孟母三遷

劉向〔兩漢〕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

巫山高

佚名〔兩漢〕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