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兵車轔轔,戰(zhàn)馬蕭蕭,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兒女奔跑來相送,行軍時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見咸陽橋。
攔在路上牽著士兵衣服頓腳哭,哭聲直上天空沖入云霄。
路旁經(jīng)過的人詢問行人怎么回事,行人只說官府征兵實在太頻繁。
有的人十五歲到黃河以北去戍守,便是四十歲還要被派到河西去營田。
從軍出征時尚未成丁,還要里長替裹頭巾,回來時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卻仍要去戍守邊疆。
邊疆戰(zhàn)士血流成河,皇上開拓邊疆的念頭還沒停止。
您沒聽說漢家華山以東兩百州,千村萬寨野草叢生田地荒蕪。
即使有健壯的婦女手拿鋤犁耕
關于此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是諷刺唐玄宗對吐蕃的用兵(見單復《讀杜甫詩愚得》卷一)。《杜臆》云:“舊注謂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當作于天寶中年。”當時唐王朝對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不斷用兵。《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另一種觀點認
展開閱讀全文 ∨,創(chuàng)作背景關于此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是諷刺唐玄宗對吐蕃的用兵(見單復《讀杜甫詩愚得》卷一)。《杜臆》云:“舊注謂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當作于天寶中年。”當時唐王朝對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不斷用兵。《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另一種觀點認為是諷刺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十載)對南詔的用兵,此時楊國忠專權(quán),謊報軍情,弄得民怨沸騰(見錢謙益《錢注杜詩》卷一)。上述兩種說法均可通。▲
,參考資料:完善
1、 鄭慶篤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30-533頁 .,賞析天寶以后,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越來越頻繁。這連年不斷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不僅給邊疆少數(shù)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qū)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據(jù)《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這段歷史記載,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而這首詩則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這一社會現(xiàn)實。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 1.章法嚴密
先說形式。這首詩的結(jié)構(gòu)方式古稱“一頭兩腳體”。全詩共三段:第一段(即“頭”)共6句(按樂句計算,下同),一韻到底;第二、三段(即“兩腳”)各14句,并四次換韻。從整體看,節(jié)奏整齊而又略有變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結(jié),析之則三,合則為一。
再說內(nèi)容。其特點有二:一是前后呼應,例如第一段以“牽衣頓足攔道哭”寫戰(zhàn)士家屬,頗有生離死別之意,下面就用“邊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沒隨百草”來證明“行人”此去決難生還;又如第二段以“千村萬落生荊杞”“禾生隴畝無東西”寫農(nóng)村生產(chǎn)凋敝,第三段再說“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二是層層遞進,這在“行
展開閱讀全文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