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月記

張孝祥〔宋代〕〔〕

  月極明于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然中秋多無月,城郭宮室,安得皆臨水?蓋有之矣,若夫遠去人跡,則必空曠幽絕之地。誠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絕,蘄,頃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歟?

  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云,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余系船其下,盡卻童隸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臺、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于是為備。書以為金沙堆觀月記。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觀賞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觀優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觀賞,最好是獨自一人前往。而獨自前往的地方,又以離人遠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數時候又沒有月亮。況且城郭宮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澤呢?假如有這樣的地方,要么是人跡罕至,要么是空曠幽靜的少有之處。果真有好奇的人士,誰又能在黑夜中獨行而到達這樣地方以求得一時的快樂呢?我現在在金沙灘游玩,這里不正符合賞月的四個條件(即中秋月,臨水,寧靜,遠離世俗)嗎?

  我大約在8月15日去看過洞庭湖,天上沒有一點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晝。金沙灘正好位于洞庭湖內,整個沙洲青草蔥蘢,高有十仞,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金沙堆是一個“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與青草湖之間。夏秋水漲,洞庭、青草二湖相連,沙洲隆起部分顯露水面,高達數丈。其上寬衍,有青草廟。張孝祥雖是罷官而歸,但他登洲祭廟、賞月,飽覽湖上風光,游興濃厚,接連寫了《金沙堆賦》《念奴嬌·過洞庭》以及《觀月記》等紀游之作

  這篇文章寫作者罷官北歸,途徑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觀月所見。作者開篇先不寫觀月,而是以議論的方式層層遞進,提出觀月“四美”之說,體現了不同凡俗的審美趣味。后半部分敘寫觀月經過,先寫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寫金沙堆空曠幽遠的環境,再寫孤舟停泊,獨身而登,恰好滿足“四美”的條件,表現了作者金沙堆觀月時的舒暢心情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金沙堆是一個“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與青草湖之間。夏秋水漲,洞庭、青草二湖相連,沙洲隆起部分顯露水面,高達數丈。其上寬衍,有青草廟。張孝祥雖是罷官而歸,但他登洲祭廟、賞月,飽覽湖上風光,游興濃厚,接連寫了《金沙堆賦》《念奴嬌·過洞庭》以及《觀月記》等紀游之作

  這篇文章寫作者罷官北歸,途徑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觀月所見。作者開篇先不寫觀月,而是以議論的方式層層遞進,提出觀月“四美”之說,體現了不同凡俗的審美趣味。后半部分敘寫觀月經過,先寫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寫金沙堆空曠幽遠的環境,再寫孤舟停泊,獨身而登,恰好滿足“四美”的條件,表現了作者金沙堆觀月時的舒暢心情,也透露出罷官后欲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尋找樂趣以排遣煩惱的心態。全篇將議論、敘述、描寫、抒情熔于一爐,筆法多樣,見解獨到,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頗見作者匠心。

  文章題雖為《觀月記》,但對于觀月經過、月下景象卻記得很少,重點是寫作者觀月所產生的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強調金沙堆觀月機會的難得,表現的是作者這次觀月的滿足心情。從表現藝術的角度看,這對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種襯托作用。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觀月的審美經驗和審美趣味。他認為觀月有四種境界,即看中秋極明之月、臨水觀中秋明月、獨往臨水觀中秋明月、獨往離人遠處臨水觀中秋明月,而以后者為高,且最難實現。敘述中,句子由短而長,句式富于變化,或直言,或反問,或慨嘆,一任情感流泄,顯現出作者審美經驗的個性色彩。而后續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既點出作者此番觀月達到最高境界的特點和得意心理,又對下文寫觀月起到引帶作用。

  作者寫洞庭觀月所見,文字較為簡略,僅言“天無纖云,月白如晝”“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及“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而已,可謂點到即止。但讀后卻能進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種回味無窮的美的享受。其因一則是作者寫其所見,取材典型,縱然一點兩點,卻能構成一幅富有意味的完整畫面;再則是作者寫景是和抒發領略景物之美的強烈感受聯系在一起的,他的寫景是在抒發感受時帶出來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議論是寫作者觀月感受,在寫景之中也有之。如寫沙上觀湖上月,即“體寒目眩,閬風、瑤臺、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這類文字,既以想象之詞拓寬美的境界,又抒寫作者賞心悅目之感,映現出神思飛越之態,自有感發作用。▲

,

參考資料:完善

1、 董選輝編.語文精品誦讀 上 八年級.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75-76 2、 臧維熙主編.中國游記鑒賞辭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318-319
創作背景
金沙堆是一個“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與青草湖之間。夏秋水漲,洞庭、青草二湖相連,沙洲隆起部分顯露水面,高達數丈。其上寬衍,有青草廟。張孝祥雖是罷官而歸,但他登洲祭廟、賞月,飽覽湖上風光,游興濃厚,接連寫了《金沙堆賦》《念奴嬌·過洞庭》以及《觀月記》等紀游之作
張孝祥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于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