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田記

錢公輔〔宋代〕〔〕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其給。此其大較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唯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晏子曰:「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于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晏子為近之。觀文正之義,賢于平仲,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

  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而入者,豈少也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后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獨高其義,因以遺于世云。

譯文及注釋
譯文二   范文正公,是蘇州人氏。一生樂於周濟別人,挑選那親近族人而家里貧困、關系疏遠而賢良的人,都給予救助。
  當他富貴顯達的時候,購買了靠近外城而常年豐收的良田一千畝,名為「義田」,用來贍養救濟同族的人。使他們每天有飯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兒、娶媳婦、結婚、喪葬,都有補助。選擇族中年長而賢明的人,掌管資金的調配,適時收付財物。每人每天給一升米,每年給一匹絹;嫁女兒的給錢五萬,嫁次女的三萬;娶媳婦的三萬,娶次媳的一萬五;喪葬者同嫁次女的數目一樣,埋葬幼兒的一萬。族里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義田每年可收入稻谷八百斛;拿義田的收入,供給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馀,使用不盡。凡曾經出仕而暫時解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全文記載了范仲淹購置義田的經過,贊揚范仲淹樂善好施的精神,同時斥責當時那些只知自肥的封建官吏。全文以古襯今,中心明確,語言樸實,感情深切。

  本文通篇以“義”字作線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儉約,購置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的高風義行。全文采取先敘后議的方式,略可分為敘述、議論與補述三大部分,又可細分為六段:

  大抵前三段以敘述為主,是文章的主體。將范文正公樂於助人的秉性、義田制度的概況及設立義田的夙愿,作了一個簡要的說明,以為后段的議論作張本。

  首段言簡意賅,以“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作為全文的綱領,用以提起下文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全文記載了范仲淹購置義田的經過,贊揚范仲淹樂善好施的精神,同時斥責當時那些只知自肥的封建官吏。全文以古襯今,中心明確,語言樸實,感情深切。

  本文通篇以“義”字作線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儉約,購置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的高風義行。全文采取先敘后議的方式,略可分為敘述、議論與補述三大部分,又可細分為六段:

  大抵前三段以敘述為主,是文章的主體。將范文正公樂於助人的秉性、義田制度的概況及設立義田的夙愿,作了一個簡要的說明,以為后段的議論作張本。

  首段言簡意賅,以“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作為全文的綱領,用以提起下文。文中點明范文正公“好施予”、“贍族人”之善性,是為創辦義田的伏筆;且強調施助并非來者不拒的浮濫,而是以“親而貧,疏而賢”為主要對象。

  第二段由總敘而分敘,采取節節進逼的手法,詳細記敘義田設置的經過及其良好的規模制度。以“方貴顯時”點出時機,“號曰義田”點出主題,“養濟群族之人”說明義田的目的,“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贍”為總綱,并領起下文,然后再將救助的概況、對象、管理者及自給自足的運作方式作原則性的概述,具體而微地使人感受到范文正公義田的規模輪廓。尤其在敘述施行辦法時,為避免行文之僵化、句式之刻板,特別使用“錯綜格”中“抽換詞面”的修辭方法,例如在“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等四句同樣敘述文句之后,轉用“葬者如再嫁之數”的表述方法,使得規章制度的介紹,不致於失之嚴肅呆滯,反而使得語氣鮮活靈動,引人共鳴。

  第三段則采用追敘法,以“嘗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追溯范文正公立志多年方能實現的艱苦歷程,更加突顯這份志業的艱難與志向的堅定。再以子孫修業承志的情形“如公之存也”,來展現子孫的賢肖以襯托范文正公的高潔人格,并可由此見出義田制度“規模遠舉”之可能,這尤其是“終其身而沒”的前賢們,無法望其項背的所在。更進一層以“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孫而已”描寫出范文正公自奉儉約、養濟群族的仁者襟懷與高潔人格,令人感動。

  第四、五兩段為議論。第四段也是先敘后議,以晏子親親仁民的美德正襯范文正公“規模遠舉”之賢在晏平仲之上。文中先以較大篇幅敘述晏子周濟齊士三百馀人的故事,并以“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遠之賢。”儒家之“仁有等級”與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德性比擬之,用以證明晏子的確具有仁者的心懷;以襯托法歸結於“觀文正之義,賢於平仲”兩句,晏子已賢,而范文正公則更加是難能可貴,“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正是在極盡贊美晏子之后,以賢襯賢,墊高范文正公好仁之德,節節逼進,處處蓄勢,文章氣勢流暢且具有說服力。此外,在桓子與晏子的對話之中,人物語言之神態表情,栩栩如生,頗具有臨場感。

  第五段則以今昔對比,感慨世風日下,只圖一己之享樂,而不知推己及人之仁愛。以“歿之日,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的事實與“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的達官顯宦“奉養之厚,止乎一己”的現象作鮮明的對比,用不肯濟人饑寒的權貴顯宦,來反襯范文正公之義行可風。尤其是以四個連句的排比,極寫顯宦之奢靡享樂、卿士大夫及士人自養豐厚,又以“況於施賢乎!”、“況於他人乎?”兩層,照應范文正公的“義”,而歸納出:“是皆公之罪人也”的結論,真是當頭棒喝,發人深省。在這兩段一揚一抑、借賓顯主的映襯寫法之中,既可以深化主題的意境引人共鳴,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內心世界的價值判斷與好惡取舍。

  末段補述所以寫作此篇文章之緣故。先以三句排比句來總結范文正公一生的行跡與事功,表達對范文正公無盡的崇敬與景仰,然而此事后世必有史官會加以記載。作者只是就“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的一筆扣題,標明其作記命意的所在。

  全文以記事為主,記人為輔,在平實流暢的筆調中,既批判了世風日下,自養豐厚,而無視族人饑苦之自私之士,也讓我們對范公自奉儉約,周濟群族,人饑己饑的高風義舉更加景仰向慕,想見其為人。▲

,

參考資料:完善

1、 陳振鵬,章培恒主編.古文鑒賞辭典 下 第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7:第1232-1233頁
創作背景
錢公輔

錢公輔(1021~1072),字君倚,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宋代詩人。少從胡翼之學,有名吳中。仁宗皇祐元年(1049)進士(《宋詩拾遺》卷四)。歷通判越州、知明州,擢知制誥。英宗即位,謫滁州團練使。神宗立,拜天章閣待制知鄧州,復知制誥,知諫院。熙寧四年(1071),由知江寧府徙知揚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三)。五年,卒(同上書卷二四○),年五十二。《宋史》卷三二一有傳。......[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