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湘江

柳宗元〔唐代〕〔〕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來。
不知從此去,更遣幾年回。
譯文及注釋

釋文
湘江的水一如既往奔流不息,如今我又要溯流而上。
不知這次前去,又要幾年才能回來?

注釋
再上湘江:又一次逆湘水而上。上,逆水而行。
好在:依舊,如故。
上來:逆水而來。
遣:使。

賞析
賞析

  永貞元年(805),柳宗元曾溯湘江上行到永州貶所,度過了難熬的困頓生活。十年之后又要逆湘江而上去到比永州更加遙遠偏僻的柳州任職,柳宗元想到重返京城施展抱負的希望更加渺茫,不禁思緒萬千.悲愁滿腔,發出了“不知從此去,更遣幾時回”的深沉慨嘆。雖然詩只有短短二十個字,但卻透露了雖一再被貶,仍斗爭不屈的意志。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來”這兩句,緊扣題目中的“再上湘江"四字。此時是春末夏初,湘江水暖,江水碧綠,兩岸雜花生樹,青山疊翠,柳宗元對眾山之會的湘水之流早就醉心過。可是此時此地,他卻無心欣賞,只用“好在湘江水”一句帶過,便回到他的再度被貶這一令人傷心的事件上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永貞元年(805),柳宗元曾溯湘江上行到永州貶所,度過了難熬的困頓生活。十年之后又要逆湘江而上去到比永州更加遙遠偏僻的柳州任職,柳宗元想到重返京城施展抱負的希望更加渺茫,不禁思緒萬千.悲愁滿腔,發出了“不知從此去,更遣幾時回”的深沉慨嘆。雖然詩只有短短二十個字,但卻透露了雖一再被貶,仍斗爭不屈的意志。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來”這兩句,緊扣題目中的“再上湘江"四字。此時是春末夏初,湘江水暖,江水碧綠,兩岸雜花生樹,青山疊翠,柳宗元對眾山之會的湘水之流早就醉心過。可是此時此地,他卻無心欣賞,只用“好在湘江水”一句帶過,便回到他的再度被貶這一令人傷心的事件上來,所以次句詩,便緊接首句,頂前補足,用“今朝又上來”承接,不著議論,不寫景物.滿腔悲憤,藏而不露。

  “不知從此去,更遣幾年回”這兩句,轉筆寫對前途的憂慮。不知此去要經過幾度春秋?貶在離京城萬里之外的荒遠邊州,何時才能被召還?瞻望前途,真是不寒而栗啊!柳宗元離開京城長安以后,對京城是眷戀的,那里是政治中心,是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地方,而柳州當時是一片開墾很少的荒涼之地,古樹參天,雜草叢生,毒蛇猛獸,比比皆是,而且瘴癘之氣盛行,中原人士一向把這里視為畏途,從秦漢以來,這里一直是謫放罪人的地方。想到這些,他自然盼望被召回京。

  在《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詩中,從“翁仲遺墟草樹平”一句看來,他已流露出“長安不見使人愁”的情懷。劉禹錫酬贈詩中的“歸目并隨回雁盡”,也同樣流露出對京城的眷戀和對北歸的企望,但是柳宗元此去卻再沒有回來。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到達柳州;七月十七日,隨他同去的同祖弟柳宗直便突然患暴病去世了。柳宗元由于長期被貶遠州,精神上受到壓抑,已經是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819),憲宗因受尊號,實行大赦,經裴度說情,憲宗才決定在這次大赦中召回柳宗元。然而此時柳宗元已經病人沉疴,詔書未到柳州,宗元便在這年的十一月八日含冤長逝了。 “更遣幾年回”的希望,晚年盼望與好友劉禹錫作鄰居的心愿,一切都落空了。 “不知從此去,更遣幾年回”的詩句,已經成為詩讖,一代大文學家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歲。讀此詩,對他的悲劇生涯,讀者會感到痛借的。

  《再上湘江》是一首五言絕句,語言樸素無華,如對友人說家常話,毫無斧鑿痕跡,通俗而又自然。后兩句詩用虛擬的手法來表現前途未卜的情景,用一句設問“更遣幾年回”來作結,把思維活動表現得很真切,頗有情趣。雖篇幅短小,仍不失為一篇清新雋永的小詩。▲

,

參考資料:完善

1、 金濤 .《柳宗元詩文賞析集》:巴蜀書社,1989年:229-230
創作背景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二月,柳宗元滿懷希望返回長安,但三月十三日便被遷為柳州刺史。帶著難以言說的悲憤和憂傷,他與同時被遷為連州刺史的劉禹錫相伴,長辭國門,再次踏上了遙遠的遷謫路途。這首《再上湘江》,便是行至湖南境內寫下的。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九年(793)進士,曾為監察御史。唐順宗時為禮部員外郎,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集團。這個政治改革集團,反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推行免除部分苛捐雜稅等具有進步意義的政策。因為改革觸犯了宦官權豪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憲宗李純繼位后,改變遂告失敗,王叔文被殺,柳宗元等人被貶到邊遠的地區。柳宗元先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