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宋代〕〔〕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于虞、夏、商、周之書。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圣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于爵祿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于刀鋸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于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于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時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時候,他們是多么地深愛著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擔憂,而且用君子長者的態度來對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獎賞他之余,又用歌曲贊美他,為他有一個好開始而高興,并勉勵他堅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處罰他之余,又哀憐同情他,希望他拋棄錯誤而開始新生。歡喜和憂傷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聲音,見于虞、夏、商、周的歷史書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繼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開始衰落。然而穆王還是吩咐大臣呂侯,告誡他使用“祥刑”。他說的話憂愁卻不悲傷,威嚴卻不憤怒,慈愛而能決斷,有哀憐無罪者的好心腸。因此,孔子把這篇《呂刑》選進《尚書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篇文章是作者應禮部試而寫。文章以忠厚立論,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賞以忠厚為本的范例,闡發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全文文辭簡練而平易曉暢,結構嚴謹,說理透徹。主考官歐陽修認為此文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十分賞識,曾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策論是國家向知識分子尋求關于某某問題之對策的一種形式。這篇文章雖然是考卷,卻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寫,也沒有推測考官的喜好,思考的問題很是深刻。試題出自《尚書·大禹漠》:“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孔安國傳注文:“刑疑附輕,賞疑從重,忠厚之至。”蘇軾誤記為“賞疑從與,罰疑從去”,于是緊緊抓住這一題目,主要闡明古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篇文章是作者應禮部試而寫。文章以忠厚立論,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賞以忠厚為本的范例,闡發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全文文辭簡練而平易曉暢,結構嚴謹,說理透徹。主考官歐陽修認為此文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十分賞識,曾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策論是國家向知識分子尋求關于某某問題之對策的一種形式。這篇文章雖然是考卷,卻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寫,也沒有推測考官的喜好,思考的問題很是深刻。試題出自《尚書·大禹漠》:“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孔安國傳注文:“刑疑附輕,賞疑從重,忠厚之至。”蘇軾誤記為“賞疑從與,罰疑從去”,于是緊緊抓住這一題目,主要闡明古代的賢君賞善懲惡,都是本著忠厚寬大的原則,主張“使天下相率而歸于君子長者之道”。應試之文,佳作極少,但這篇文章卻是佼佼者,有其鮮明特色。

  由于文章的題目出自《尚書》,所以先以詠嘆先王愛民之深,憂民之切開頭,緊扣主旨。接著從賞善與罰不善兩方面說明,總歸于“忠厚”二字。周道衰落之后,穆王還是把要善于用刑的方法,告訴呂侯。所謂“祥刑”,是說要善于且謹慎地使用刑罰從事。王先謙《孔傳參正》認為“祥”當為“詳”。按《漢書?明帝紀》:“詳刑慎罰,明察單辭。”又《劉愷傳》:“非先王詳刑之道也。”引《尚書》鄭玄注云:“詳,審察之也。”“詳刑”實際上就是要“慎刑”,所以說孔子對此還是給予了肯定。衰世尚且如此,何況盛世。這是退一步說,從而更加夯實了主旨的深厚基礎。

  但是,完全掌握賞罰之道,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其中輕重也難以掂量準確。所以文章從經文中括出了一個“疑”字。解決疑難問題的原則就是“罪疑惟輕,功疑惟重”。所謂“廣恩”“慎刑”,都體現了“忠厚”之義。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作者引用了唐堯不從皋陶執法殺人的意見,而同意四岳任用鯀的例子,體現先王刑賞之道,一本忠厚。通過敘事中的剖析,文章又引用《書經》的警句加以論斷,復以詠嘆出之,不僅使主旨更加突出,而且與開頭遙相呼應,使人有渾然一體的感覺。

  行文至此,主旨似乎已經完全闡明了,但是,作者并沒有就此結束,反而蓄足氣勢,橫生波瀾,展示了他不可羈縻的才思。關于可賞可不賞,可罰可不罰的提示,這自然是上承“疑”字而來,但它并不是前者的重復。“疑”是有問題,而此則認識上已經基本明確,其概念和前者又不完全相同。而在這個范圍內的過賞過罰問題,蘇軾認為“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通過這一層挖掘,既深化了主旨,又體現了作者認識事物剖細入微的能力。而其斷語“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則又表現了極大的概括力,顯得斬釘截鐵,十分精悍有力。

  賞和罰的范疇剖析明白之后,接著進一步又探討賞和罰(刑)的方式。作者認為,古代賞賜有功者不一定用爵祿,處罰有罪者不一定用刀鋸;加之“善不勝賞”,“惡不勝刑”,范時和方式實際上都被擴大了。如此發揮,真是處處貫通,無往而不可。但是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是故疑則舉而歸之于仁”,仍然再括出“疑”字,使文眼在筆陣墨浪中豁然透氣,又復歸結到“忠厚之至也”這個主旨上來。余波振蕩,最后又引用《詩經》《春秋》之義,十分鮮明地捧出了題目。題目亦即結論,在結構上顯得非常緊密而完整。

  其實此文立論不過是儒家的施仁政,行王道,推崇堯舜周孔,屬于當時的濫調。但是作者在扣緊題目布局謀篇,引用圣經賢傳與論據緊密結合等方面的技巧是很高的。文筆酣暢,說理透辟,概括力非常的強,結構緊密且完整。作者用這些手段成功的引起了考官的注意并受到主考官歐陽修的高度贊賞。▲

,

參考資料:完善

1、 陳振鵬 章培恒.古文鑒賞辭典(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329-1332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是作者應禮部試而寫。文章以忠厚立論,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賞以忠厚為本的范例,闡發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全文文辭簡練而平易曉暢,結構嚴謹,說理透徹。主考官歐陽修認為此文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十分賞識,曾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蘇軾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祐六年(1061)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