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于子矣。”書尾復寫一詩,其略云:“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愿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筼筜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余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譯文
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里還有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剛躥起來,鶻就猛撲下去,稍有一點放松就錯過去了。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認識和行動不統一,理解道理和實際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習不夠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對事情心里了解而不
通觀整篇結構,極為自然、流暢。從竹的本性寫起,到最后才點出對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結。
前半部分側重于說理,后半部分側重于敘事,全文是以畫竹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的。
第一段 闡述文與可的繪畫理論,談自我藝術實踐的體會。
第1層 由竹說起,提出畫竹應當有成竹在胸。
第2層 寫作者自己學習文與可畫論的心得。
第3層 評價蘇轍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領悟文與可的畫論。
第二段 追憶二人在交往過程中與畫竹相關的幾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畫者的絹于地,并言當襪穿
展開閱讀全文 ∨,結構通觀整篇結構,極為自然、流暢。從竹的本性寫起,到最后才點出對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結。
前半部分側重于說理,后半部分側重于敘事,全文是以畫竹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的。
第一段 闡述文與可的繪畫理論,談自我藝術實踐的體會。
第1層 由竹說起,提出畫竹應當有成竹在胸。
第2層 寫作者自己學習文與可畫論的心得。
第3層 評價蘇轍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領悟文與可的畫論。
第二段 追憶二人在交往過程中與畫竹相關的幾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畫者的絹于地,并言當襪穿,傳為笑話。
第2件 書信往來各自表述藝術創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學觀點。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詩令文夫婦為之噴飯。
第三段 交代寫作此文的緣由,并表明二人關系感情深厚、親密無間。▲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賞析《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不過是一篇繪畫題記,卻寫出了文同高明的畫論、高超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寫出了作者自己與文同的友誼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隨筆揮寫,卻是形散神凝,“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從文與可的畫竹理論寫起,突兀不凡,生面別開,起首就給人以一種新鮮感;第二段敘述作者和文與可交往中的趣事;最后一段說明寫作此文的緣由。這篇散文語言天然本色,樸素清新;全文好似從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無滯礙,所用語言不加雕琢,文從字順,活潑流暢。
文章劈頭的一段議論,提出十分精彩的畫竹主張。“胸有成竹“的成語,就是從這
展開閱讀全文 ∨,主旨作為記人散文主要記述了蘇軾和文與可以論竹為題,酬詩為樂的一段交往,體現了兩人間的真摯情感。以論竹為詩題,寫蘇軾和文與可之間贈詩為樂的往事,表現了文與可平易而不從俗的品德。以曝畫而引起睹物思人,憶舊傷懷之情,表達了作者對亡友的悼念之情。
文章語言樸素自然,敘述往事,娓娓如道家常;抒發感情又都出自肺腑,無矯揉造作之態,而真實動人。在記敘人物語言的時候,僅僅三言兩語,就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生動。整篇文章生活氣息濃厚,感情色彩強烈,成功地抒發了悼念之情。
全文以畫竹理論為開篇,文與可有畫竹“成竹在胸““心手相應“的理論,闡明了一條極深刻的藝術創作
展開閱讀全文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