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賦

王粲〔兩漢〕〔〕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 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 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 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 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 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并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 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于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登上這座樓來眺望四周,暫且在閑暇的時光消解憂愁。(我)看這座樓宇所處的地方,實在是明亮寬敞少有匹敵。攜帶著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臨著彎曲的沮水的長長的水中陸地。背靠著高而平的廣大的陸地,俯臨水邊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邊的終點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邊連接著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滿田地。但即使(這里)的確很美卻不是我的鄉土,又怎么能夠值得我在此逗留?
  (我因為)逢上紛亂混濁的亂世而遷移流亡(到這里),到現在已經超過漫長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鄉希望歸去,誰能忍受這種(思鄉的)憂思啊!憑靠著樓上的欄桿來(向遠方)遙望,面對著北風(我)敞開衣襟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篇賦以鋪敘手法,由登樓極目四望而生憂時傷事之慨,并把眷戀故鄉、懷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而各層自有重點,深摯的感情,徐徐道來,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筆。

  這篇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動亂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和平統一的希望,也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濃,“憂”字貫穿全篇,風格沉郁悲涼,語言流暢自然,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的代表性作品。

  此賦有如下特點:一、層次清晰。全文分為三段,首段寫登樓所見,次段敘懷鄉之情,末段抒身世之懼,遵循主人公情緒的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篇賦以鋪敘手法,由登樓極目四望而生憂時傷事之慨,并把眷戀故鄉、懷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而各層自有重點,深摯的感情,徐徐道來,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筆。

  這篇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動亂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和平統一的希望,也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濃,“憂”字貫穿全篇,風格沉郁悲涼,語言流暢自然,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的代表性作品。

  此賦有如下特點:一、層次清晰。全文分為三段,首段寫登樓所見,次段敘懷鄉之情,末段抒身世之懼,遵循主人公情緒的自然發展而來,層次極為清晰。

  二、結構嚴謹。第一段寫景中透露出“憂思”,“望”“憂” 兩字,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調。第二段集中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沉重憂思。開頭四句承上文“非吾土”抒發懷鄉之情,“憑軒檻以遙望兮”中的“望”字,化景物為情思。第三段對思鄉之情進一步開掘,揭示出“憂思”深層的政治內涵。情景交融。首段寫異鄉風光:地勢開闊,山川秀美,物產富饒,以眼前樂景反襯心中哀情。末段寫傍晚景色:日慘風蕭,獸狂鳥倦,原野寂寥,烘托出作者內心的凄愴。前后景物描寫,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一樂一悲,相互照應,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愁緒步步加深、憂傷至極的過程。

  三、語言清麗。文章用典貼切,注意與主觀感情的抒發相契合。例如“瓠瓜徒懸”、“井渫莫食”等典故,都傳達出作者的懷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怨憤。文章大量運用富有音樂性的修飾詞語。例如“眷眷”、“慘慘”、“凄愴”、“憯惻”、“盤桓”等,音節流暢,瑯瑯上口。

  四、主題深刻。這篇文章超越了一般的懷鄉之作,揭示了深厚的政治內涵。“遭遷逝”句,概括了當時動蕩的時代特征和作者悲慘不幸的遭遇;“惟日月”兩句,表達了作者時不我待、急欲乘時而起的緊迫感;“冀王道” 兩句,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急于建功立業的使命感。總之,作者通過登樓四望,抒發了濃重的故土之思,傾吐了宏圖難展的悲慨,表達了建功立業的迫切愿望。

  綜上所述,這篇賦體貌高度精練,情思深厚豐腴,使讀者自然而然地感覺其意味深永,形象感人,因此成為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杰作。▲

,

參考資料:完善

1、 胡國瑞 等.古文鑒賞辭典(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436-439 2、 巨 才.辭賦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56-57
創作背景
這篇賦以鋪敘手法,由登樓極目四望而生憂時傷事之慨,并把眷戀故鄉、懷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而各層自有重點,深摯的感情,徐徐道來,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筆。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是東漢靈帝時大官僚王暢的孫子。少有才名。董卓之亂后,王粲南奔依附劉表;曹操平定荊州后,王粲又歸順了曹操,先后曾為丞相掾、侍中等官。其作品情調悲涼,反映當時的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比較突出,是「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個。作品有輯本《王侍中集》。......[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兩漢〕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

西北有高樓

佚名〔兩漢〕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鴻鵠 一作:鳴鶴)......

贈從弟·其二

劉楨〔兩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孟母三遷

劉向〔兩漢〕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

巫山高

佚名〔兩漢〕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