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南樓

范成大〔宋代〕〔〕

誰將玉笛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游。
漢樹有情橫北渚,蜀江無語抱南樓。
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里舟。
卻笑鱸鄉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誰在中秋的夜晚吹奏著玉笛?黃鶴飛回時不會認不得舊游之地。
漢陽的云樹依然多情地橫布在長江北岸,江水默默地環擁在南樓樓底。
夜已深街市仍舊燈火通明照亮天空。舳船羅列,旌旗把月光攪動了。
可笑我這鱸魚鄉里的釣魚翁,竟然因為武昌魚好吃,就滯留在此地!

注釋
鄂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郢州為鄂州,治所每江夏(今武昌)。
南樓:指武昌黃鶴山上的南樓。
漢樹:漢陽的云樹。
蜀江:指長江。
燭天:燈火照徹天空。
搖月旌(jīng)旗萬里舟:形容船艦之多,旌旗把月光攪動了。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詩中出色地描繪了武昌的繁華的都市風光。此詩前三聯寫中秋之夜所見南樓及江、城形勝;尾聯抒發思鄉歸隱之情。此詩多用典故,化而不露,氣勢亦較為遒壯,語言清麗,風格溫婉,意境超脫。

  “誰將玉笛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游。”句點出游南樓在中秋,并聞歌管之聲。借用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詩意。一句從聽覺寫實,二句由視覺寫虛。古人寫吹笛常甩“弄”字,以表現吹笛人嫻熟的技藝、勃勃的興致和曲調的悠揚變化。“弄”字寫出吹笛者緩吹閑賞、邊吹邊賞之態,和游者的心情合拍。不說笛聲如何美妙動聽,卻說連“一去不復返”的黃鶴都被笛聲吸引回舊日游過的地方,這種襯托手法的運用比直說效果更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詩中出色地描繪了武昌的繁華的都市風光。此詩前三聯寫中秋之夜所見南樓及江、城形勝;尾聯抒發思鄉歸隱之情。此詩多用典故,化而不露,氣勢亦較為遒壯,語言清麗,風格溫婉,意境超脫。

  “誰將玉笛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游。”句點出游南樓在中秋,并聞歌管之聲。借用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詩意。一句從聽覺寫實,二句由視覺寫虛。古人寫吹笛常甩“弄”字,以表現吹笛人嫻熟的技藝、勃勃的興致和曲調的悠揚變化。“弄”字寫出吹笛者緩吹閑賞、邊吹邊賞之態,和游者的心情合拍。不說笛聲如何美妙動聽,卻說連“一去不復返”的黃鶴都被笛聲吸引回舊日游過的地方,這種襯托手法的運用比直說效果更好,而且以無作有,以虛寫實,以虛襯實,增加了詩的情趣。這一聯筆調飄逸。

  “漢樹有情橫北渚,蜀江無語抱南樓。”寫南樓形勝。南樓隔江遙對漢陽,西面、北面為長江所懷抱。“漢樹”句自唐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化來;“有情”,加重感情色彩;“橫北渚”,貼切形勢。“蜀江”句,即《吳船錄》所謂“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東下”。“無語”除加重感情色彩外,又渲染夜靜。“橫”字、“抱”字,錘煉有力。

  “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里舟。”寫鄂州城市和江面的夜景。當時鄂州商業發達,市面繁榮,《吳船錄》載:“沿江數萬家,廛鬧甚盛,列肆如櫛,酒爐樓欄尤壯麗,外郡未見其比。蓋川、廣、荊、襄、淮、浙貿遷之會,貨物之至者無不售,且不問多少,一夕可盡,其盛壯如此。”鄂州并且是長江中游的軍事要地,官、商船艦云集,故以此二句狀之。“燈火”是夜游所見,“月”字點明中秋;“三更市”,說夜市直到深更;舟來“萬里",又多高插“旌旗”,江面喧鬧非凡;“燭天”寫燈火之盛,“搖”字寫月兼聯江水,氣勢極為雄壯。

  “卻笑鱸鄉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自嘲流連鄂州景色,不及早還鄉。上三聯敘事、寫景,這聯轉為抒情,筆調應接起聯,以飄逸勝,兼帶風趣。鱸鄉,指作者故鄉蘇州一帶魚米之鄉,暗用張翰在洛陽思吳中鱸魚膾之典;“垂釣手”,指隱者,用以自喻;“武昌魚好”,化用三國時“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謠諺。此聯蘊歸隱之心,與同時《水調歌頭》詞所寫:“想垣娥冷眼,應笑歸來霜鬢,空敝黑貂裘。釃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辭異情同。▲

,

參考資料:完善

1、 嚴壽澄 賀銀海.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1032頁 2、 楊建波等.黃鶴樓晴川閣詩詞賞析:長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第77頁
創作背景
詩中出色地描繪了武昌的繁華的都市風光。此詩前三聯寫中秋之夜所見南樓及江、城形勝;尾聯抒發思鄉歸隱之情。此詩多用典故,化而不露,氣勢亦較為遒壯,語言清麗,風格溫婉,意境超脫。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號石湖居士,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調徽州司戶參軍。隆興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累遷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六年(1170),假資政殿大學士、充金祈請國信使使金,撰《攬轡錄》一卷記北行經歷及金廷所見。歸除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及實錄院同修撰。八年,以集英殿修撰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使。淳熙初,除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入對,除權......[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