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譯文
太史公司馬遷說:學者多稱贊五帝,久遠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書》,記載的獨有堯以來,而不記載黃帝、顓頊、帝嚳。諸子百家雖言黃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訓,所以當世縉紳們都不敢說,不可以取以為證啊。孔子所傳的《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雖稱孔子所傳,但儒者懷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傳以為實。我曾經西至崆峒山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處,北到黃帝堯舜之都涿鹿,東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經歷的地方,所見過的長老,往往稱頌黃帝堯舜的舊績與其風俗教化,固來與別處有所不同。那么別的書說到黃帝的,也或者可以為證。總之,大要不背離《尚書》所記載的接近這些。我看《春秋》《國語》,這兩篇發揮闡釋《五
《五帝本紀》為《史記》的第一篇。司馬遷在寫這篇傳記時,遇到了兩個困難:一為史料的缺乏。司馬遷決定從黃帝寫起,而《尚書》所載的史實卻是從唐堯開始的,前面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二為史料的真偽難辨。當時的學者多稱五帝,而諸子百家傳說的黃帝早已被神化、文學化,難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種情況下,司馬遷作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到各地漫游,將民間傳說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證;二是對現存史料進行梳理,不僅到《春秋》《國語》等史書中去尋找材料,而且對儒家的典籍的有關記載,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司馬遷終于成功了,他不僅發現了民間傳說和信史記載中的許多一致之處,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區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
展開閱讀全文 ∨,評析《五帝本紀》為《史記》的第一篇。司馬遷在寫這篇傳記時,遇到了兩個困難:一為史料的缺乏。司馬遷決定從黃帝寫起,而《尚書》所載的史實卻是從唐堯開始的,前面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二為史料的真偽難辨。當時的學者多稱五帝,而諸子百家傳說的黃帝早已被神化、文學化,難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種情況下,司馬遷作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到各地漫游,將民間傳說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證;二是對現存史料進行梳理,不僅到《春秋》《國語》等史書中去尋找材料,而且對儒家的典籍的有關記載,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司馬遷終于成功了,他不僅發現了民間傳說和信史記載中的許多一致之處,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區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異,他還在《尚書》以外找到了許多可資利用的信史材料,為他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篇《五帝本紀贊》乃是對《五帝本紀》寫作情況的說明。司馬遷在文中連續運用轉折句式,用以表達其感慨和體會。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評點中,把這篇文章歸結為“九轉”,盡管劃分略嫌瑣碎,但也確實體會到作品的神韻。這些轉折有的表困擾,有的表嘆惋,有的表喜悅,有的表自信,均道出了司馬遷寫作的甘苦,造成轉折委曲,往復回環的文勢,頗具文簡意深的效果。▲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題解本文選自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自黃帝至漢武帝前后三千余年的歷史,共52萬字,130篇。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全書對三千年來中國的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演變發展,作了既概括而又詳細的敘述。它不但是一部歷史杰作,為我國史學紀傳體奠定了基礎,而且還是思想內容異常豐富的一部傳記文學名著。《史記》中的許多篇章,均頗具文學價值。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與相互間的矛盾沖突,結構與布局既尊重史實,又頗具開闔跌宕之勢,再加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也正因為如此,《史記》歷來被推崇
展開閱讀全文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鴻鵠 一作:鳴鶴)......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