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赴安西

岑參〔唐代〕〔〕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韻譯
跨上英俊的戰馬寶刀佩在身邊,策馬翩翩地飛馳翻越隴山之巔。
自小衷心地希望獻身國家危難,哪把高官與厚祿耿耿掛于心間。
置身于萬里之外鄉情化為夢境,眼望那邊地明月激起陣陣懷戀。
祝愿親愛的戰友早早掃清頑敵,邊庭無事早歸來切莫再經秋天!

散譯
你看那位壯士,手執胡鉤跨上駿馬,英姿勃勃地越過隴山頭。他從小就立志報效國家,殺敵立功絕不是為了做官封侯。萬里之外的故鄉景象將會在你的夢中出現,邊疆的月光常常會引起你的別離憂愁之情。你此去應該早日消滅那些胡族侵略者,不要優柔寡斷將戰事一拖經年。

注釋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詩人對友人英姿勃發、舍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極為贊賞,又進一步饒有興趣地設想友人戍守邊疆一定會產生思鄉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寧。全詩充滿愛國主義豪情。

  “上馬帶胡鉤,翩翩度隴頭。”詩的開頭兩句從友人登程的情景寫起。首句寫友人身著戎裝,跨上戰馬,勾勒出即將出征的戰士的英姿。詩人并不泛寫戎裝,而僅就佩刀提了一筆,既點明了此行性質,也使形象增添了英雄之氣。次句對友人奔赴邊關加以設想:“翩翩度隴頭”,寫他的輕快、矯健、急切。上下兩句,一靜一動,用兩個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突出了友人赴邊的英姿勃勃的形象。以上兩句從外表寫。以下兩句則從內心寫,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詩人對友人英姿勃發、舍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極為贊賞,又進一步饒有興趣地設想友人戍守邊疆一定會產生思鄉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寧。全詩充滿愛國主義豪情。

  “上馬帶胡鉤,翩翩度隴頭。”詩的開頭兩句從友人登程的情景寫起。首句寫友人身著戎裝,跨上戰馬,勾勒出即將出征的戰士的英姿。詩人并不泛寫戎裝,而僅就佩刀提了一筆,既點明了此行性質,也使形象增添了英雄之氣。次句對友人奔赴邊關加以設想:“翩翩度隴頭”,寫他的輕快、矯健、急切。上下兩句,一靜一動,用兩個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突出了友人赴邊的英姿勃勃的形象。以上兩句從外表寫。以下兩句則從內心寫,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兩句從正、反兩方面來肯定友人的思想,從而把友人的行為提到愛國的高度。“小來”兩字可見這種想法由來已久。從而給首二句提供出思想根據,其中既包含有詩人贊佩之情,稱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颯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靈,同時也就反映了詩人立志報國的豪情壯志。這是更為詩人所欽敬的一點。

  但是,有這種愛國情懷,并不意味著就可以毫不留戀家園,恰恰相反,這種情懷是與對家國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他們為保衛它而離開它,但當離開它的時候,往往對它產生深切的思念。詩人曾有過經年居留塞外的經歷,在《安西館中思長安》等詩中都曾表露過深沉的思鄉之情。“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就是這種感情的集中寫照。詩人沒有去寫友人在邊疆怎樣去從軍苦戰,卻去設想他在萬里邊關對家鄉是如何夢繞魂牽,這就寫出了友人對家國的一往情深,而這種設想同時也就傳達出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充滿關懷和愛護。這種情懷寫得很深沉,很細膩,詩的情調到此而一轉,但卻并不低抑。
詩的最后兩句是詩人的祝愿。“清黠虜”是友人赴安西的目的。詩人居漠北時,親眼目睹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戰爭不僅造成了田園荒蕪,民不聊生,而且對戰士本身也是一種荼毒。上句愿友人建功,下句愿友人早歸,既表現出詩人與友人同樣以國事為重,又表現出雙方的情誼,以深厚的情意扣緊“送”字,為全詩作結。

  全詩先寫友人的英雄風采,再由表及里,從報國、思鄉的角度謳歌了友人的美好心靈,最后告誡友人,盡快結束戰爭,最好是別“經秋”。因為唐朝戍邊將領往往擁兵自重,養敵蓄功,常將本可早日結束的戰爭一拖經年,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所謂“兵聞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見詩人淳樸的觀念中,還飽含戰略家的遠見卓識。▲

,

參考資料:完善

1、 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頁 2、 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創作背景
詩人對友人英姿勃發、舍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極為贊賞,又進一步饒有興趣地設想友人戍守邊疆一定會產生思鄉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寧。全詩充滿愛國主義豪情。
岑參

岑參(715-770),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來于北庭、輪臺間。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長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有《岑嘉州詩集》。......[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