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荒涼的古城蕭條冷落,極目遠望,萬里山河一片空曠寂寥。
秋天,天高云淡,高遠空曠,不時傳來幾聲南歸鴻雁的哀鳴。
散發(fā)著涼氣的池塘里倒映著枯敗的雜草,高大的館舍坐落在稀疏的梧桐樹中。
正當這一年將盡的時節(jié),只能自古其影高詠一曲《思悲翁》。
老朋友已經(jīng)難以見到了,只能寂寞地獨處平陵之東。
注釋
奉:敬詞。太守:一郡的行政長官。韋太守陟:即韋陟,王維的好友,兩人多相唱和之詩。
荒城:荒涼的古城。唐杜甫《謁先主廟》詩:“絕域歸舟遠,荒城系馬頻。”蕭索:蕭條冷落;凄涼。
迥(jiǒng):遠。
此詩描繪了邊塞孤城衰敗、蕭條的景象,抒發(fā)了詩人無限的惆悵、悲涼之感,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好友的思念之情。
“荒城自蕭索,萬里山河空。”開門見山,直接描寫邊塞孤城的蕭條衰敗。一座非常荒涼,被人荒廢的池城,隨著歲月的侵蝕,更添了些歲月斑駁的痕跡,越發(fā)地衰敗,荒涼。極目望去,萬里河山只一片空曠寂寥,這空不只是空間的空虛,也是回首后,戍守邊疆,保家衛(wèi)國之事業(yè)付諸東流的空。這一聯(lián)中,一“自”一“空”,如神來之筆,畫龍點睛。自,表現(xiàn)了城池荒廢,自身自滅,無人管轄的悲涼。或許當年無數(shù)英雄為戍守家園在此叱咤風(fēng)云,而如今,那雄偉壯闊已消失殆盡,只雜草叢生,一片衰颯。空,亦是沉重的悲涼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此詩描繪了邊塞孤城衰敗、蕭條的景象,抒發(fā)了詩人無限的惆悵、悲涼之感,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好友的思念之情。
“荒城自蕭索,萬里山河空。”開門見山,直接描寫邊塞孤城的蕭條衰敗。一座非常荒涼,被人荒廢的池城,隨著歲月的侵蝕,更添了些歲月斑駁的痕跡,越發(fā)地衰敗,荒涼。極目望去,萬里河山只一片空曠寂寥,這空不只是空間的空虛,也是回首后,戍守邊疆,保家衛(wèi)國之事業(yè)付諸東流的空。這一聯(lián)中,一“自”一“空”,如神來之筆,畫龍點睛。自,表現(xiàn)了城池荒廢,自身自滅,無人管轄的悲涼。或許當年無數(shù)英雄為戍守家園在此叱咤風(fēng)云,而如今,那雄偉壯闊已消失殆盡,只雜草叢生,一片衰颯。空,亦是沉重的悲涼,這廣闊的邊城曾經(jīng)何等的壯闊,何等地雄偉,如今,“浪花淘盡英雄”,英雄事業(yè)轉(zhuǎn)頭空。無盡的蒼涼,無盡的悲壯,盡在這“自”與“空”中。后來杜甫《蜀相》詩頷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也用了“自”與“空”,應(yīng)為受此詩啟發(fā)。
“天高秋日迥,嘹唳聞歸鴻。”落筆于高空。秋氣肅殺,高遠闊大的邊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蒼涼。滿目瘡痍,抑制不住滿心悲愁。忽城外幾點孤雁,凄厲的鳴叫傳入耳際,那是尋找同伴的哀鳴,是跋涉在故鄉(xiāng)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腸。鴻雁尤可展翅飛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涼之地了,不禁自問何時能歸鄉(xiāng)。內(nèi)心的愁緒與陰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層。
“寒塘映衰草,高館落疏桐。”詩人從身邊的細節(jié)著眼。城池的荒廢,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這滿眼的肅殺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凜冽的水,岸邊衰敗的草,驛館外稀疏枯干的梧桐,處處如此,又能夠向何處逃呢。而現(xiàn)在恰是年終之際,歸鄉(xiāng)也不得,既然躲不過,那就直面這肅殺之景,高詠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憂,今詩人詠歌以遣懷。孰不知,“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臨此歲方晏,顧景詠悲翁。”詩人故作剛強,似勉強還能控制住內(nèi)心無限的惆悵、悲涼。
“故人不可見,寂寞平陵東。”忽念及自己在這偏遠的邊塞荒城上,竟無一好友相伴,一時所有的情感如開閘之水,奔涌洶涌出來,再也難以控制了。全詩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難以遣懷的悲愁,卻久久不散。
縱觀全詩,首句概寫,第二聯(lián)亦從大處落筆,而第三聯(lián)則從身邊細節(jié)入手,由遠及近,層層遞進。且精煉簡潔地描繪出邊塞荒涼之景,借悲景訴悲情。至結(jié)尾兩聯(lián),則環(huán)顧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層。全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層層遞進,語言精煉簡潔,借悲景訴悲情,最后直抒胸臆,讀來蕩氣回腸。▲
,參考資料:完善
1、 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75-76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fēng)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fēng)。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