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妙亭記

蘇軾〔宋代〕〔〕

  熙寧四年十一月,高郵孫莘老自廣德移守吳興。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遙堂之東,取凡境內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之。

  吳興自東晉為善地,號為山水清遠。其民足于魚稻蒲蓮之利,寡求而不爭。賓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郡守者,率以風流嘯詠投壺飲酒為事。自莘老之至,而歲適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饑,將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廩勸分,躬自撫循勞來,出于至誠。富有余者,皆爭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勝計。當是時,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為莘老當日夜治文書,赴期會,不能復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賓客,賦詩飲酒為樂,又以其余暇,網(wǎng)羅遺逸,得前人賦詠數(shù)百篇,以為《吳興新集》,其刻畫尚存而僵仆斷缺于荒陂野草之間者,又皆集于此亭。是歲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覽嘆息,而莘老求文為記。

  或以謂余,凡有物必歸于盡,而恃形以為固者,尤不可長,雖金石之堅,俄而變壞,至于功名文章,其傳世垂后,乃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壞。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將深檐大屋以錮留之,推是意也,其無乃幾于不知命也夫。余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物之有成必有壞,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國之有興必有亡也。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yǎng)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謂知命。是亭之作否,無可爭者,而其理則不可不辨。故具載其說,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熙寧四年十一月,高郵孫莘老從廣德調任吳興太守。第二年二月,在官邸的北面、逍遙堂的東面建造墨妙亭,把吳興境內從漢以來的古文遺刻都收藏在亭內。

  吳興自從東晉以來就是一個好地方,號為山水清麗廣遠。吳興百姓享受豐足的魚稻蒲蓮物產,他們少欲望不爭斗。外地賓客不是有事非來不可一般很少到這里。所以歷任郡守,都只是歌詠、酬唱、嬉戲、飲酒。莘老到任時,適逢大水,上等農田都沒有收成,湖鄉(xiāng)百姓大饑,準備一起出門逃荒。莘老大力開倉賑災,親自安撫慰勞災民,一片至誠。家里富裕有余糧的家庭,都爭著拿出自己的谷物來幫助官府賑災,救活的災民數(shù)不勝數(shù)。當時,朝廷正推行改革變法,負責實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本文起始既緊扣作亭之緣起,而后宕開筆墨寫孫莘老澤惠百姓的政績,然后才歸入正題,發(fā)揮議論,推衍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的道理,并進而言及養(yǎng)生與治國之道。 文章從小題目引出大議論,立意高遠,富于哲理。

  這篇記文一共分為三段。

  第一段點題,記孫莘老建墨妙亭的時間、地點和用意,“取凡境內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之”。也就是詩中所寫的“吳興太守真好古,購買斷缺揮縑繒”。孫莘老喜好書畫金石,所以不惜花大錢購買古代碑刻,以藏于墨妙亭中。

  第二段記述孫莘老搜羅碑刻用力之勤,但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層層轉折,跌宕起伏。第一層寫已往的吳興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本文起始既緊扣作亭之緣起,而后宕開筆墨寫孫莘老澤惠百姓的政績,然后才歸入正題,發(fā)揮議論,推衍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的道理,并進而言及養(yǎng)生與治國之道。 文章從小題目引出大議論,立意高遠,富于哲理。

  這篇記文一共分為三段。

  第一段點題,記孫莘老建墨妙亭的時間、地點和用意,“取凡境內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之”。也就是詩中所寫的“吳興太守真好古,購買斷缺揮縑繒”。孫莘老喜好書畫金石,所以不惜花大錢購買古代碑刻,以藏于墨妙亭中。

  第二段記述孫莘老搜羅碑刻用力之勤,但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層層轉折,跌宕起伏。第一層寫已往的吳興太守向來政務悠閑。因為其地“山水清遠”,其民“寡求而不爭”,外地客人“非特有事于其地不至焉”。社會安定,民事不多,賓客少有,清靜無為,“故凡守郡者,率以風流嘯詠、投壺飲酒為事”。真是悠悠歲月,其樂無窮。如此悠閑之地,孫莘老自然有充余時間去搜羅碑刻了。

  第二層,忽然宕開一筆,寫孫莘老勤政愛民、抗洪救災: “自莘老之至,而歲適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饑,將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廩勸分,躬自撫循勞來,出于至誠。”奔波以救災民,無暇而顧碑刻。又加之朝中正推行新法,使者頻繁往來“以為莘老當日夜治文書,赴期會,不能復雍容自得如故事”。這一層轉折使文章頓起波瀾,跌宕多姿。這是以退求進、欲擒故縱的寫法,起到了有力的襯托作用。

  第三層,又一轉折,歸到正題:“而莘老益喜賓客,賦詩飲酒作樂,又以其余暇,網(wǎng)羅遺逸,得前人賦詠數(shù)百篇,以為《吳興新集》,其刻畫尚存而僵仆斷缺于荒陂野草之間者,又皆集于此亭。”莘老在政事之余,盡力搜羅前人詩賦、碑刻。凡是尚存文字的碑刻,即使被拋在荒坡野草之間、僵仆的、斷缺的均一概收羅無遺,“皆集于此亭”,照應前文“取凡境內自漢以來故遺刻以實之”的記述中心,寫出孫莘老好古之心切,搜羅之勤奮。蘇軾至湖州,見到這些碑刻“周覽嘆息”,堅硬之碑刻尚且斷缺,令人嘆息。這句承上啟下,由斷缺的碑刻引出第三段的議論。

  “或以謂余,凡有物必歸于盡,而恃形以為固者,尤不可長,雖金石之堅,俄而變壞,至于功名文章,其傳世垂后,乃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壞。”“物必歸于盡”一句,畫龍點睛,是全文的主旨。一切事物都要歸于消亡,依靠自己形體堅固的物體,更是不能長久。即使是堅硬的石碑,很快也會毀壞。相比之下,功名文章流傳后世,倒是長久的。把文章刻在石碑上,想長久流傳,乃適得其反,“是存者反求助于速壞”。這已經(jīng)是前人的胡涂,孫莘老建亭以藏碑刻,“其無乃幾于不知命也夫”。作者認為莘老的作法是“不知命”。孫莘老不知命,指他不知天命,即不知道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規(guī)律。“余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無憾。物之有成必有敗,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國之有興必有亡也。”這幾句進一步具體闡明“物必歸于盡”的論點,用相反相成的觀點論述了成與敗、生與死、興與亡的辯證關系。

  作者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對老子的辯證法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總是抓住事物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雙方關系來闡明自己的主張,確實是一個真正的“知命”者。以其知命,故能樂天。以其樂天,故能置生死、窮達、得失、禍福于度外,看穿憂患,順應自然,超脫利害,曠達樂觀。但作者畢竟又是一個通三教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文人,他“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本于儒而不囿于儒,談佛老也不囿于佛老。所以文章接著又寫道:“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yǎng)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于無可奈何而后已。”以道養(yǎng)身,以儒治國,儒道互補,相互為用。

  通觀全文,第一、二段記敘,第三段議論。記敘為議論作鋪墊,議論是記敘的升華。記敘層層轉折,跌宕多姿;議論精辟警策,縱橫開闔,汪洋恣肆,一唱三嘆,特別是辯證法的運用,熟練而深刻,提高了文章的思想水平,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

,

參考資料:完善

1、 呂晴飛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辭典 第十一卷 (重排版):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263-264頁
創(chuàng)作背景
本文起始既緊扣作亭之緣起,而后宕開筆墨寫孫莘老澤惠百姓的政績,然后才歸入正題,發(fā)揮議論,推衍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的道理,并進而言及養(yǎng)生與治國之道。 文章從小題目引出大議論,立意高遠,富于哲理。
蘇軾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yǎng)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祐六年(1061)經(jīng)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shù)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