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秦中諸人引

元好問〔金朝〕〔〕

  關中風土完厚,人質直而尚義,風聲習氣,歌謠慷慨,且有秦漢之舊。至于山川之勝,游觀之富,天下莫與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

  予年二十許時,侍先人官略陽,以秋試留長安中八九月。時紈綺氣未除,沉涵酒間。知有游觀之美而不暇也。長大來,與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談周、漢都邑,及藍田、鄠、杜間風物,則喜色津津然動于顏間。二三君多秦人,與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約近南山,尋一牛田,營五畝之宅,如舉子結夏課時,聚書深讀,時時釀酒為具,從賓客游,伸眉高談,脫屣世事,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跡,庶幾乎不負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歸也。清秋揚鞭,先我就道,矯首西望,長吁青云。

  今夫世俗愜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貲、華屋,皆眾人所必爭,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閑居之樂,澹乎其無味,漠乎其無所得。蓋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貪,人何所爭,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諸君,明年春風,待我于輞川之上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關中地方風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淳樸直爽又崇尚道義,風氣習俗與喜歡激昂放歌的作風都還保留著秦漢時的舊貌。要說到山川之美,游覽勝地之多,是天下沒有能夠與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歡在關中居住。

  我二十歲左右時,隨奉先父官居略陽,曾因秋試在長安住了八九個月。那時我還未脫盡紈绔習氣,整天沉溺在燈紅酒綠之中,雖然知道有許多名勝美景卻無暇顧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與關中人士相處得更多了,就對關中的事情更為熟悉了。每當聽到談起長安以及藍田、鄠杜一帶地方的風土物情,就不禁露出躍躍欲往的喜色。你們諸位大都是關中人,與我一道游覽,真是志同道合。我曾打算約你們一起在靠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篇文章作者先寫關中風土人情、名勝古跡,向往之情溢于言表。接著寫弱冠之時,無暇欣賞關中之美,長大后想象與友人結廬南山,閉門讀書,伸眉高談,脫屣世事;如今友人歸秦,而自己未能同行,遺憾之情,躍然紙上。最后作者對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進行了諷刺,表達來春與友人相聚秦中的美好愿望。文章質樸恬淡,瀟灑自然。

  文章開篇落筆,便直寫秦中風土民情之美,并以“天下莫與為比”的贊語和“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的事實加以突現。接著是作者回憶秦中往事。隨著閱歷增多,元好問由“沉涵酒間,知有游觀之美而不暇”,以至于每聞談及秦中風物“則喜色津津然動于顏間”。然后引出送別之人,言昔日常相約在終南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篇文章作者先寫關中風土人情、名勝古跡,向往之情溢于言表。接著寫弱冠之時,無暇欣賞關中之美,長大后想象與友人結廬南山,閉門讀書,伸眉高談,脫屣世事;如今友人歸秦,而自己未能同行,遺憾之情,躍然紙上。最后作者對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進行了諷刺,表達來春與友人相聚秦中的美好愿望。文章質樸恬淡,瀟灑自然。

  文章開篇落筆,便直寫秦中風土民情之美,并以“天下莫與為比”的贊語和“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的事實加以突現。接著是作者回憶秦中往事。隨著閱歷增多,元好問由“沉涵酒間,知有游觀之美而不暇”,以至于每聞談及秦中風物“則喜色津津然動于顏間”。然后引出送別之人,言昔日常相約在終南山“尋一牛田,營五畝之宅”,“脫屣世事”,過游山訪古的自在日子。只可惜“家在嵩前”,終難如愿,不禁為“二三君之便于歸”慨嘆不已。若是一般送別文字,到此當可收煞。然而作者筆鋒陡轉,另起一端,銳意諷刺那些沽名釣譽、迫名逐利的仕途小人,表達自己對樸素、恬淡的田園生活的神往。顯然,作者巧妙地以送別為名寫秦中之美,其最后歸向是表白自己潔身自好、憤世嫉俗之心,故沖淡了離情,而由歸去之樂占據上風。

  文章以濃墨重彩極寫山川之勝,人情之美,且皆從大處著手,虛處落筆。如介紹秦中奇觀天下為尊,一概粗略勾勒,在整體上給人大致印象。雖提及周漢都邑、藍田、鄂、杜,卻又似蜻蜓點水,不作深入細致描寫,僅以作者對秦中由來已久的切身體會來著意渲染,字里行間真情洋溢。同時,寫秦中諸人,以“二三君多秦人,與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一筆帶過,然后補敘閑居南山的舊約。“二三”乃虛數,實為幾人不得而知,其余就更是無可奉告了。虛寫秦中秀色,易激發讀者好奇心,探尋關中究竟美在何處,于是就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引人神往;“二三君”不明其人,可作“質直尚義”的關中人物代表。作者與之志同道合,反襯出秦中人情之醇美古樸,民風的慷慨耿介。作者此筆,虛實相映,于空靈中見深意。同時,人情美與自然美的融合,使讀者從整體上把握秦中之美。而這種渾然一體的美,又恰好與后文作者所竭力鞭撻的“眾人所必爭”、“造物者之所甚靳”的“美食大官、高貲華屋”相比較,關中自成了凈土和歸宿。

  緣情而化,跌宕成韻,顯示了文章的語言風格。“關中風土完厚,人質直而尚義,風聲習氣,歌謠慷慨,且有秦漢之舊。至于山川之勝,游觀之富,天下莫與為比。”皆四六句相間,整飭精巧而又流轉活脫,胸中情致隨之直瀉而出;抒寫“二十許時”、“長大來”對關中的不同感受,則又筆法酣暢悠忽、疾徐有致,“津津然”喜氣溢于言表;提及閑居之樂,則不乏桃源之風,至于澹泊清純,語言也近乎典雅,往往使人想起終南山、“五畝之宅”(《孟子·梁惠王下》)、“伸眉”高談(司馬遷《報任安書》)等掌故;指斥世俗污濁,歌詠“方之外者”(《莊子·大宗師》引孔子語),頓然浩氣充溢。文風沉穩而峭拔,句式不求工巧,唯在氣魄。篇末以呼告式語句“行矣諸君,明年春風,待我于輞川之上矣”結束,又與前之“清秋揚鞭,先我就道,矯首西望,長吁青云”一氣貫通,文人才子瀟灑飄逸、倜儻風流之態,呼之欲出。▲

,

參考資料:完善

1、 陳振鵬,章培恒主編.古文鑒賞辭典 下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7月:第1491頁—第1492頁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作者先寫關中風土人情、名勝古跡,向往之情溢于言表。接著寫弱冠之時,無暇欣賞關中之美,長大后想象與友人結廬南山,閉門讀書,伸眉高談,脫屣世事;如今友人歸秦,而自己未能同行,遺憾之情,躍然紙上。最后作者對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進行了諷刺,表達來春與友人相聚秦中的美好愿望。文章質樸恬淡,瀟灑自然。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大江東去·用東坡先生韻

趙秉文〔金朝〕

秋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杰?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從公,乘風歸去,散此麒麟發。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

大江東去·用東坡先生韻

趙秉文〔金朝〕

秋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杰?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從公,乘風歸去,散此麒麟發。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

玉樓春·驚沙獵獵風成陣

元好問〔金朝〕

驚沙獵獵風成陣,白雁一聲霜有信。琵琶腸斷塞門秋,卻望紫臺知遠近。深宮桃李無人問,舊愛玉顏今自恨。明妃留在兩眉愁,萬古春山顰不盡。......

人月圓·玄都觀里桃千樹

元好問〔金朝〕

玄都觀里桃千樹,花落水空流。憑君莫問:清涇濁渭,去馬來牛。謝公扶病,羊曇揮涕,一醉都休。古今幾度,生存華屋,零落山丘。......

大江東去·用東坡先生韻

趙秉文〔金朝〕

秋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杰?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從公,乘風歸去,散此麒麟發。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